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2)
2017-11-22 05:36
导读: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
3.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面临发展机遇。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同时,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市场的需求也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贷款承诺、互换、贷款出售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表内业务基础上得以拓展。
金融脱媒同样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从资产业务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负债方面,证券市场日益完善,产品日趋丰富,投资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将对银行的存款产生替代效应。
4.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中小企业在未来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的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使商业银行主要依靠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贷款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显现出来。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主要风险之一。此外,伴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5.金融脱媒导致金融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在信贷市场环境质量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银行传统优质客户(如铁路、石油、烟草等行业)贷款的分流与退出,新建立信贷关系的中小客户新增贷款风险相对加大,意味着银行面临信贷市场环境质量下降的局面。 三、中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选择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1.转变经营理念与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适应,在新环境下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业务,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同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转换业务经营模式。首先,中国商业银行应把零售业务作为经营策略转变的突破口,带动整个银行收入的增长。其次,针对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服务大多由外资银行垄断的现实,中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聘用专业的金融人才,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为客户提供最具专业性的服务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同时,开拓信托和资产管理业务市场、提供更为便捷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也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渠道。
2.调整客户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融资非中介化和储蓄存款短期化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萎缩和资产负债结构的错配。因此,商业银行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与个人信用体系,开发和培育符合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同时,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推出各类个人金融服务,吸引个人金融业务,推动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增长。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方式,锁定商业银行的负债期限,以减轻其负债流动性风险。通过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等方式,将长期资产短期化,实现其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匹配,从而消除因利率变动而引致的市场风险。
3.积极参与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企业直接融资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的资产证券化提供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却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迅速提高流动性、改善资金质量从而达到抵御和化解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