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融资策略(2)
2017-11-24 01:14
导读:三、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策略 (一)初创期 初创期阶段,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少,治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创业阶段风
三、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策略
(一)初创期
初创期阶段,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少,治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创业阶段风险较大,企业随时有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故适宜采用稳健型的融资策略。对于传统型产业的中小民营企业而言,主要是依靠内部融资,可利用资本金、折旧基金和内部保存利润等方式;也可根据自身偿还能力,适当向亲戚朋友或金融机构借进部分短期资金。对高科技型民营企业而言,除了可选择上述融资策略外,风险投资基金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方案,创业期的高科技企业治理经验少、资金短缺、市场风险大,如能得到风险投资在治理上和资金上支持,极易获得成功和快速发展,而且企业的大部分风险由风险投资机构所承担,是一种较优的稳健型融资策略。因此,从总体上看,初创期企业的融资战略安排应是关注经营风险,尽量降低财务风险。与此相适应,企业初创期适宜通过权益资本筹资,建立牢固的财务基础,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发展。
(二)成长期
企业的现金流量急剧扩大,资金紧张的状况得到缓解。由于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企业的融资需求依然旺盛,筹资能力进步,融资渠道多元化,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不仅可以利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而且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基金、外商投资资金等中长期资金都是企业选择的优先策略。只有大量、稳定的资金支持,才能为民营企业可持续增长提供有力保障。
这时企业要保持现金流转的顺畅,加速资金周转,进步资金周转速度;正确核定资产跌价预备金率和应收账款坏账预备金率,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进步研发用度比率,支持技术开发的资金需求,为民营企业持续增长提供后备气力。同时,扩大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投资比例,为民营企业规模扩张提供物质基础;股利分配以分红股、配股为主要形式,扩大保存收益比例。创业者将经营权不断授权给具有经营治理专长的职业经理职员;创业者对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规划、重大的财务事件进行决策治理;经营者负责具体实施战略、规划和计划,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发生分离。为了适应治理幅度增大的要求,财务权力的适当下移,建立适当分权的财务治理体制,更能激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成熟期
企业成熟期可采取相对激进的筹资战略。在成熟期,经营风险相应降低,从而使得企业可以承担中等财务风险,同时企业开始出现大量正现金净流量。这些变化使企业开始可以使用负债而不单单使用权益筹资。此时企业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企业开始通过增加长期债务或回购公司股票的方式增加财务杠杆的作用,以便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情况下明显降低本钱,从而在维护与债权人关系的同时增加股东价值。此时,民营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关系已经相对稳定,企业从伙伴银行得到融资支持比较轻易,需求其他银行的融资也不困难。
对成熟期企业而言,只要负债筹资导致的财务风险增加不会产生很高的总体风险,企业保持一个相对公道的资本结构,负债筹资就会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同时进步权益资本的收益率。成熟期的末期,企业的销售由正增长向负增长转变,销售量下降,必然引起单位固定本钱的增加;同时,价格也在不断下降。本钱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造成利润的快速下降。为此,企业必须加强本钱治理,实现低本钱扩张,吞并弱势企业,进步业务量,降低固定本钱和变动本钱,保持本钱领先。
(四)衰退期
衰退期的主要融资战略应该是收缩型融资策略。可采用折旧基金、保存利润、贸易信用等融资渠道。在衰退期,无需再为企业注进大量现金,这时企业考虑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回收期初投进的资金。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企业可适当利用部分折旧基金、保存利润来解决资金题目,而大部分则利用贸易信用来维持现有资金链。这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财务状况趋于恶化,行业的生命周期到了衰退期,产品供大于求,有实力的企业会选择价格下调和更为宽松的信用政策。价格大战,造成企业的盈利下降;贸易信用的放宽,造成企业应收款项余额增加和企业的坏账损失增加;银行信用贷款收紧,企业筹资能力下降。在企业现金流转不畅、融资困难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状况开始恶化。在这个阶段,现金流量逐步下降、萎缩,甚至出现赤字,财务状况日益恶化,企业资金周转发生困难,负债不断加重。银行在开始未得到全面信息时还会发放贷款,但随着题目的逐渐暴露,不但银行要停止新的融资,而且会催收原来的贷款,迫使企业走向死亡的边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