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差异比较分析(2)
2017-11-25 05:07
导读:5、信息披露透明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目前几乎没有适当的规范可遵循,缺乏可比性。、统计制度基础薄弱以及信息系统的低标准使得银行经营业绩
5、信息披露透明度低。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目前几乎没有适当的规范可遵循,缺乏可比性。、统计制度基础薄弱以及信息系统的低标准使得银行经营业绩和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在披露中的权责规定过于简单,对利害关系人和非确定性公众了解披露的信息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造成银行公司信息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不透明;同时,对于银行的消极披露或隐瞒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地将公司信息送达所有相关者。(二)银行经营状况差异(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
外资银行在我国设置分支机构没有包袱而是轻装上阵,完全游刃自如地同我国业开展竞争;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存在历史上的体制缺陷,这就造成了大量信贷资金的流失。这就好比运动员登山,外资银行不负重就轻而易举地登上山顶,而我国金融业身负沉重包袱,处于劣势,其速度与质量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就必然处于劣势。不仅如此,外资银行信贷资金流失程度低,可用资金雄厚,当进入我国境内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时,就享受与我国金融业同等的“国民待遇”,这就有可能从我国金融业手中夺走优良客户,其客户群体逐步壮大,市场份额亦会逾来逾高。而我国金融业市场份额将会相应下降。因此,我国金融业必须审慎对待这种充满变数的挑战。
(三)组织管理体系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普遍采用扁平式、矩阵式、型等新的组织形式替代传统的科层组织。这种组织管理体系优点在于:成本费用大幅度降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大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往往只是对部门职责的平面调整,缺乏对银行组织架构的立体思考,国有商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组织效率的低下。因此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和原则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和再造。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四)业务拓展能力的差异
随着2006年银行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日益临近,外资银行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中外资银行业的竞争态势将由彼此相安无事向更多的正面交锋演化,双方在许多领域尤其是零售业务方面围绕客户、产品、渠道和人才展开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在客户方面,外资银行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在华外籍人员、港澳台华人,今后会把重心扩展到中国富裕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如私人主、高级管理人员等。
在产品方面,目前外资银行公司业务的重心主要放在融资、国际结算、存贷款、担保、汇款等业务方面。近几年外资银行已经向中国市场投放了100多个品种的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商业银行投放品种的3倍以上,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的优势。而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外资银行长于提供信用卡、私人贷款、按揭、存款及财富管理等服务,零售业务创造的利润比重往往超过50%。今后外资银行将会充分利用其技术、经验、品牌和人才,创新和推广更多的产品。
中资银行会在下面几个方面受到较大的冲击:
1、个人理财业务
普通零售金融业务依赖机构网点的支持,外资银行从人力成本等各方面利益考虑,将会把精力集中在高收入群体的争夺上。2002年以来获准经营个人外汇业务的外资银行纷纷成立理财中心,通过私人理财业务来抢夺优质客户这块诱人的蛋糕。花旗、汇丰、渣打、东亚、恒生等外资银行都在国内设立了专为尊贵客户服务的理财中心,为客户提供包估嫁娶、婚丧、、健康医疗保险、财产投资管理、搬家、及退休计划管理在内的完整服务。尽管实行全能银行制的外资银行无法在国内充分发挥其集团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混业经营的优势,但全新的投资理念、成熟的财富管理工具、专业的金融人才和丰富的操作经验使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领域驾轻就熟,其进入必将加速中资银行优质客户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