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差异比较分析
2017-11-25 05:07
导读:金融论文毕业论文,中外资商业银行竞争力差异比较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在发达的市场国家,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英、美和德、日两大类型,即英、美外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德、日内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向以英美模式为主的方向。这种发展主要包括:保持商业银行经营的可竞争性以实施外部治理;合理配置和行使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使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相对称;董事会、经营管理层权责分明,并且有良好的评价考评和激励约束机制;清晰的信息披露和机制。我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虽然成功解决了很大部分的表层,但由于缺乏市场化的经营者选拔、激励机制和对各级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使得银行业总体竞争能力低下、利润水平较低。而在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众多因素中,其治理结构问题已经成为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表一:商业银行、英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比较表二:国内商业银行与BIS银行公司治理准则差异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间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2、战略目标和文化激励与银行的道德价值、目标、战略和控制环境一致比较国内商业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突出体现在:1、形式上不完善,委托人不明确。一般公司中,股东是通过其公司内部的股权代表——董事会来建立与公司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的。我国商业银行形式上基本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的治理结构,但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或者大股东为国家,或者成立时有政府背景,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选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决定或受其影响,董事会缺乏保护股东权益的手段和激励,形同虚设的情况普遍存在。2、对管理层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济调控者的双重角色,对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经济目标在事实上也是双重的,这使得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难以进行清晰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建立针对管理层的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等,因而从激励机制上引致银行的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追求,造成国有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实质性的长期发展规划。3、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如前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包括监事会成员并不是银行的股份,而在国家产权缺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最终经营绩效只能依赖管理层自身的约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都普遍存在明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即基本上无需承担财产风险的经理人员和下级行员工共同取得了对国有银行资产的事实上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得经理层和员工有机会合谋运用银行的资产为局部和个人牟取利益。4、缺乏经营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经营机制良好的银行应首先建立一个清晰的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或指导性的公司价值文化和道德行为操守,为此,BIS准则要求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中建立可以指导银行持续开展经营活动的战略,并应当率先垂范。而我国银行的管理体制中则没有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其章程中规定董事会要建立指导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战略,重大行动计划及其特有的企业文化。这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一定的粗放性和盲目性,科学性和效率性比较差;同时,管理层的行为也往往缺乏必要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