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部因素分析研究(2)
2017-11-26 03:37
导读: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影响着竞争力,而运行效率又和银行规模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金融效率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
商业银行的运行效率影响着竞争力,而运行效率又和银行规模密切相关。规模经济与金融效率规模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规模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由于经济组织的规模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的状况。规模经济亦可称为“大规模生产经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营运成本下降、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与其运行成本、经营收益的变动关系。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包括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内在经济是指单个银行由于业务营运规模的扩张,从内部引起收益的增加;比如某个银行在固定营业成本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经营规模扩大必然相应降低单位资金运营成本,这种所带来的效益提高便是内在经济。而外在经济则是指整个银行规模扩大而使单个银行得到了良好的人才、信息、资金融通、联行结算等便利服务而引起收益递增的现象。
7商业银行的分业和混业经营的正确配置
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不仅体现在资产与网点,而且也表现在其业务范围和产品品种,因而关系到分业和混业经营问题。中国实行分业经营的主要缘由来自于1993年之前混业经营实践给金融体系带来的危害。由于市场还不能对银行的冒险投机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风险决定收益”的市场调节机制在中国还不能发生根本作用,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使其不会受到足够的风险承受力的约束。再加上中国市场经济有限的规模和不健全的组织,使资金雄厚的银行凭借其实力和灵敏的信息有更大的盈利把握,市场对银行的风险约束更加无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除了市场的原因外,还有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不力的确有其特殊的原因,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商业银行有像中国的四大银行一样多的管理层次和分支机构;并且受历史传统影响,中国的商业银行至今仍末摆脱各级政府在行政、人事上的干预,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独立经营;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改革,四大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而对银行的外部管理,主要是指对法律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也确实暴露了很大的问题。监管机构似乎缺乏有效的方式和能力及时发现和处理商业银行中出现的违规现象,会计、审计制度不健全,商业银行的利润核算不规范不客观,给设计监督、评价和约束机制造成技术困难;现有的分业监管政策法律是从国家整体利益与经济运行各环节现状出发,审慎权衡的结果。现阶段对银行实行必要的保护和限制是不得不采取的办法,但利用现有的银行资产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打破分业经营管理的限制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元旭等.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力比较研究[J].金融研究,2003,(3).
[2]@李元旭.中国非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竟争力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0,(3).
[4]@王建华,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软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