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及其治理(2)
2017-12-03 06:06
导读:高校负债规模应该以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支出,不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为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确定贷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融资本钱、筹
高校负债规模应该以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支出,不影响高校的正常发展为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确定贷款规模时,不仅要考虑融资本钱、筹资结构、资金的时间价值,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偿还能力,切忌跟风上项目,盲目扩大贷款规模。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公道制定招生计划,根据招生人数、国家拨款等情况,编制今后几年的收进及支出预算,收支相抵后的节余资金可以用来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并以此为基础公道确定贷款额度。
三、贷款风险控制
贷款风险按来源可分为政策风险、风险、风险、经营风险、治理风险。其中高校可以控制的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和治理风险。经营风险是指高校决策不当而产生的风险;治理风险是指高校治理混乱而导致的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是贷款时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为此,部、财政部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治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该意见为高校确立观,积极应对贷款风险,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提供了依据。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管好用好每笔资金,尽可能的降低贷款风险。
1、加强贷款治理,进步风险意识。高校应对贷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公道确定贷款规模及经济承受能力,加强还贷的责任意识。银行纷纷进行改革上市,银行上市后将与政府脱钩,完全按市场化运作,政府不再为银行的不良资产“埋单”。
2、公道控制高校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国家相关部分应统筹兼顾,科学核定办学规模,各高校可以在指标内调配专业结构、专业布局、设施配置、学科建设规划,做到公道、有效地利用办学资源。
3、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应设计一系列的指标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警,例如日常支付能力预警,专家以为,支付能力的警戒线为高校三个月的周转现金,高校的现金存量(银行存款与现金之和)一旦低于该警戒线时,财务职员应发出风险警报;当高校的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超过一定比例时,财务职员可提示风险警告等等。当出现风险警报时,高校应认真分析判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4、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防范。对贷款项目从立项、审批、执行到资金使用、回还本息的整个过程进行监视治理,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以及使用效益不高的项目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纠正。使各级责任人在决策、组织、实施等治理过程中做到程序化、规范化,强化权利间的互相制约和监视,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和环境保障。
5、加强财务治理,进步财务分析水平。为了及时了解高校的贷款情况,各高校应建立贷款台账,分门别类的具体记载贷款银行、贷款日期、还款日期、贷款金额、贷款利率等信息,及时张罗资金,公道安排利息的支付及到期本金的偿还。
6、建立预备金制度。各高校每年应从学校事业基金的一般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还贷预备金,以保证能按时回还银行贷款。
7、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贷款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终极需要以资产来偿还。除了数额有限的国家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进外,高校应大力拓展短期培训和募捐工作,多方面筹集办学资金。社会捐赠是国外大学重要的资金来源,譬如,哈佛大学就有1/3的经费来自社会捐赠。目前,我国也有不少高校设立了基金会、校友会等专门负责召募捐赠资金的机构,募捐资金由2001年的15.2亿发展为2004年的25.6亿元,社会捐赠也越来越成为高校资金的重要来源。
总之,银行贷款一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使高校承受着巨大的财务压力。如何既能保障高校健康发展,又能保证银行资金安全,使高校和银行两方面达到双赢的局面是摆在我们眼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书目:
【1】《2006年经济和社会蓝皮书》
【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