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解读中国外汇储备(1)(2)

2017-12-25 02:54
导读:292 527 2000 1656 4743 241 594 2001 2122 5097 226 497 2002 2864 6208 304 550 2003 4033 8510 255 561 2004 6099 11548 320 606 2005 8189 14221 1019 603 注:表中数据分别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家
292 527 2000 1656 4743 241 594 2001 2122 5097 226 497 2002 2864 6208 304 550 2003 4033 8510 255 561 2004 6099 11548 320 606 2005 8189 14221 1019 603 注:表中数据分别摘自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一、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历程 外汇储备是一国对外收付的基础。它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贸易顺差;二是资本净流入。因此,外汇储备的多少,不仅反映了一国对外 经济 交易活力与吸引力的大小,而且也反映了该国对外借债与还债信用能力的强弱。也就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外汇储备越多,一方面标志着该国对外出口竞争能力越强;另一方面则表明该国 政治 经济形势稳定,且外资争相进入。反之亦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的不断拓展,外汇储备规模也随之相应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纵观改革开放 25 年来的历程,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 1 )第一阶段:“零储备”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 20 世纪整个 80 年代,作为中国“改革”与“开放”的头十年,它却仍处在 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的约束之内。当然,在这一阶段,中国也正处在对外开放的“试验”阶段。当时,中国人还不太了解世界,世界也不太了解中国。因此,薄弱的“底子”再加上谨慎的“试验”,我们仍然固守着计划经济下“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法则,尚无力跨越“雷池”。 1978 —— 1989 年的 12 年间,仅有 1982 年和 1983 年这两年存在少量贸易顺差(分别为 30.3 亿美元和 8.4 亿美元),其他 10 个年份均为贸易赤字。但无论是顺差抑或是赤字,从规模上看均很小,只有 1985 年和 1988 年这两个年份的贸易赤字突破了 100 亿美元。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各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也只有区区几百亿美元( 1988 年和 1989 年例外)。 同样,在这一阶段里,我国对外开放与引进外资的力度也不算大,规模较小。 20 世纪 80 年代,除 1988 年和 1989 年外(这两年均为 100 亿美元左右),我国各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均只有几十亿美元。 1978 —— 1989 年这 12 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总额仅为 580 亿美元,尚不及 1997 年( 644 亿美元)一年的额度。 正是由于外贸进出口及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均不大,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外汇储备也基本上处于“零储备”状态。 1978 —— 1989 年的 12 年间,除 1989 年为 56 亿美元外,其余各年的外汇储备余额均未超过 50 亿美元。 实际上,当一国对外开放有限,经济对外依存度不高时,该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及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不大。但总体来讲,当时的中国不仅经济贫穷,资金短缺,尤其是外汇资金短缺,而且国内物资供应奇缺,通货膨胀压力巨大,因此,当时的外贸出口能力较弱,外资流入也相对较少。这一阶段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最艰难的时期。 ( 2 )第二阶段:百亿储备时期( 1990 —— 1995 ) 经过了 80 年代的谨慎探索与经验 总结 后, 90 年代的中国开始走出“计划经济”的阴影,并逐步走向“市场经济”新 时代 。应该说, 1990 —— 1995 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转轨时期或过渡时期,也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一阶段,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中国也进一步认识了世界。在这一阶段,尽管出现了 1993 —— 1995 年十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由于新的宏观调控机制得力、有效,最终却是有惊无险,中国经济改革顺利地渡过了这一难关。 1990 —— 1995 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即进出口总额)从 1000 亿美元增长到接近 3000 亿美元。从商品进出口差额来看,一改过去十余年的贸易赤字状况, 6 年中共有 5 年出现了贸易顺差(仅 1993 年是赤字),除 1995 年顺差 167 亿美元外,尽管其余各年顺差规模不足百亿美元,但它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重大信号。 在这一期间,我国开始加大外资引进力度,尤其是进一步拓宽了国际融资的渠道和空间,中国对外开放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实际利用外资年度总额从 100 亿美元增至接近 500 亿美元,而且其中 90% 以上的引入外资都是“直接投资”性质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引入外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正是基于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形势的明显好转,这一时期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从 100 亿美元快速上升到 700 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而稳定的增长,标志着我国外汇储备正在走出“短缺”的时代,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成为我们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 3 )第三阶段:千亿储备时期( 1996 —— 2005 ) 1996 年底,中国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并顺利进入“低物价、高增长”的通道。 1997 年上半年,国家抽样调查的所有“主要商品”均出现了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据此判断,困扰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短缺经济”终于宣告结束,买方市场新时代已然到来。这标志着我国经济 发展 水平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97 年,中国经受了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以及东南亚 金融 危机的考验,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 3000 亿美元,贸易顺差则呈跳跃式增长,并首次突破 400 亿美元。这再次表明了中国经济已然步入良性循环新时期,并具有了较强的抵御外来风险和抗干扰能力。 1998 年在贸易总规模不变的条件下,我国继续保有了第二个 400 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在随后的 6 年中,虽然我国贸易顺差每年一直保持在 200 —— 300 多亿美元之间,但其间我国贸易总规模则在不断地放大: 2000 年突破 4000 亿美元; 2001 年突破 5000 亿美元; 2002 年更是突破 6000 亿美元; 2003 年又突破 8000 亿美元; 2004 年则突破 10000 亿美元大关。然而, 2005 年,不但贸易总额接近 14000 亿美元,而且贸易顺差第一次奇迹般地跨越了 1000 亿美元的“绝对”大关。这又是一个质的新飞跃。 与此同时,我国在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方面, 1997 年创下了 历史 最高记录,达 644 亿美元。在之后的 8 年中,我国每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一直保持在 500 —— 600 多亿美元之间,这是一组让世界为之惊叹的数据。 500 —— 600 亿美元的稳定规模,一方面表明中国政局稳定,投资环境优良;另一方面则表明中国引入外资不再是“饥不择食”,当然,也不再是“多多益善”。 1996 年底,我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标志着 企业 和居民有了更多持有外汇存款的机会。这一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首次突破 1000 美元, 1997 年则进一步增至 1400 亿美元附近。 2001 年再次突破 2000 亿美元; 2003 年更是突破 4000 亿美元(这其中尚不包含当年年底“注资”给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 450 亿美元); 2004 年跨越 6000 亿美元; 2005 年又大步跨越了 8000 亿美元(这其中也不包含当年“注资”给中国工商银行的 150 亿美元)。若以这种速度发展下去, 2006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定能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并会远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这样庞大的规模、如此高速增长,是好是坏?如何评价? 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董登新
上一篇: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对我国的启示(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