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杜邦分析(2)
2017-12-26 06:04
导读:(二)研究意义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经营绩效与经营管理水平是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因此,对于经营绩效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财务报告记载了发
(二)研究意义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经营绩效与经营管理水平是其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因此,对于经营绩效的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财务报告记载了发生过的经济事项,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运营情况、财务情况和盈利情况,对银行的经营业绩做出评价。更为重要的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最终要通过财务分析结果来显示。因此,对银行经营绩效进行评估,选择恰当的分析体系尤为重要。
本文运用杜邦分析体系为基础,对其进行改良,并运用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绩效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其经营过程中各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改善经营管理指明正确方向。此外,杜邦分析体系在银行的运用,还可以丰富和完善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杜邦财务分析,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三)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传统的杜邦分析体系进行优化与改进,使其适用于对银行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进行经营绩效分析。然后通过对目前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和优劣势,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上述引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介绍;其次是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介绍;第三部分是对杜邦研究体系的介绍;第四部分是研究的设计、指标的定义;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通过对五家样本公司的分析,观察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资本现状、现金流量四方面的现状;最后根据杜邦分析体系得出结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进行总结,提出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关于银行绩效专题的研究成果
国外经济学术界大约于20世纪50年代进行银行绩效研究。早期的研究关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一般认为,最早研究银行的规模大小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学者是阿赫得夫(Alhadeff,1954)。阿赫得夫从加利福尼亚州选取了210家银行(1938-1950)为分析样本,分析出银行存在递增产出规模效率和递减成本规模效率的现象。[1]之后,实证分析方法在斯科威基和麦济(Schweiger and McGee,1961)、贝尔和摩西(Bell and Muephy,1969)等学者的研究中得以延续。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阿赫得夫的结论,并分析出了银行规模效率的来源,即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力分工[2]。以哈姆佛雷(Humphery,1981)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从银行制度入手,运用超对数函数模型,得出总分支行制度较之单一银行制度其规模效应更为明显。目前对于兼并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经济学界开始研究内部资源配置和银行管理之间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常采用多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 approach—SFA)等分析方法。DEA是非参数方法,SFA是参数方法,两者相比,前者的优点是不需具体函数,从而避免因生产函数的错误而引起问题。而就研究结果而言,关于技术进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两者结论大致吻合。技术进步是由经验、知识的增加和技术创新引起的(Hunter and Timme,1986)[3];Athanasios G Noulas(1997),Herwig Langohr(1998),Jose Mpastor(1999)均讨论技术进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依然采用了实证分析方法。[4]
随着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变革,西方学术界逐渐将非财务指标引入到银行绩效分析的研究。Stewart首先将经济增加值(EVA)衡量经营绩效[5];Jeffreg提出用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来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6]。 (二)国内关于银行绩效专题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术界在银行绩效这一领域的研究较国外起步晚。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有一些研究成果发表(王广谦,1997;黄宪,1997;韩文亮,2000等)。这些研究所使用的多是诸如资产利润率、人均创利率、资产费用率等单要素指标,因此这些研究所能提供的用于银行绩效研究的信息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