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EB/OL]. http: //www. cnnic. com /uploadfiles/doc/2007 /1 /23 /113530. doc
[2]常昌富.大众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0: 214
[3]戚晓杰.谈网络的谐音表义[J].修辞学习, 2002(3)
[4]陈晓浒.网络语言中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趋势[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3)
[5]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1)
[6]闪雄.从网络语言的发展看网络与现实文化的沟通[J].语文建设, 2000(14)
[7]戴维·波吾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28
[8]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154
[9]赵越.网络语言:信息时代的言说方式[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
[10]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67
[11]李梅.谈网络语言的语词类型、特点及规范[ J].语言研究,2004(3)
[12]杨文虎.网语浅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1(2)
[13]戴昭铭.规范化一一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A].《规范语言学探索》[C].上海:三联书店, 1998
[14]陈原.语言和人[M].上海:上海出版社, 1994: 115
[15]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北京:出版社,2001: 27
[1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73
[17]李仁武.加强网络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1.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