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网络交际强化了书面文字这一人类交际的主要媒介的功能。但数字化网络中的文本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文本,它溶入了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它是虚拟的真实,又是真实的虚拟。文本中吸纳了传统印刷文本的一切,又增添了网络所特有的文字和表情图像符号等。网络交际模式下的语场、语旨和语式均发生变化,学语域理论需要深化。此外,视觉需要必将改变网络文字排版模式、颜色选择、字体大小等,它所引起的变化和生理反映也是值得语言学和心学者们认真研究的重要内容。
网络语言既是信息网络交际的工具,又是网络交际的产物,它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在网络社会这个虚拟的自由的世界里,现实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已经淡出,人际压力和不安全感消失,交际主体的随意性和个性张扬使网络交际更具个性化。网络语汇的生成千姿百态,有关网络语言是语言变异还是语言变体的争论还将持续下去,网络语言所反映的虚拟及其形态的语言学和意义值得更多的学者深入探讨。
可以肯定,随着网络交际的进一步普及和网络语言的深入发展,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网络语言学的诞生将是必然。
参考文献
[1] (英)诺顿.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M].朱萍,茅庆征,张雅珍,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0.
[2]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 .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69.
[3] 谢新洲,周锡生.网络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
[4][12] 马静.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西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52-56 .
[5] 刘文富,唐亚林,文军.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13-14,197.
[6] 李长虹.交往方式的变革与网络主体的倾向[J].理论学刊,2005(8): 89-91 .
[7]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
[8] 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28-133.
[9] 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39.
[10][13] 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J].语刊(高教版),2005(9):26-30.
[11] 曾立.对网络交际语言情感符的语言学观照[J].电化教学,2003(12):12-15.
[14] J Boase, John B Horrigan, B Wellman. The Strength of Internet Ties: PEW Internet [EB/OL].[2006-05-07].http://www.pewinternet.org/PPF/r/172/source/rss/report_display.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