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区域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网络是指由地方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关联网络。武汉城市圈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圈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企业研发能力弱、要素发育不平衡、创新氛围不浓及地域组织不强等问题,本文结合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分析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现有问题并提出发展构想。
1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特点
1.1区域综合科技实力较强但企业研发能力弱
武汉城市圈具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圈内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众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和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武汉市的综合科技实力位居我国19个副省级城市的前列,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我国著名智力密集区之一。
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在区域创新资本的构成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分别拥有科学家、工程师19581人和科研仪器设备原值5908万元,仅占27.6%和3.O%;在区域创新基地的设置上,仅拥有重点实验室1个和工程技术中心11个,各占1.1%和22.2%。
1.2区域创新主体分工格局显现但要素发育不平衡
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龙头骨干企业实力不强,2004年产值超过5O亿元的超大型企业仅5家(武钢、武石化、神龙、武烟和新冶钢);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不快,2004年完成GDP303.3亿元,约占全社会GDP的8.O%;民营科技企业生长缓慢、布局分散,2004年共有企业1368家,周围8市仅占18.3%。此外,在跨国公司的引进方面也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科技中介组织功能不强。技术贸易机构遭遇生存窘境,20o4年机构数量比上年有明显减少;技术市场组织作用未能充分发挥,2004年经营各类技术项目1176个,合同金额79260万元,所占市场份额仅为18.4%和27.7%。
创新空间秩序有待规范。武汉城市圈创新主体问的合作意识淡薄,圈内甚至是产业集群(集聚区)内部的企业大多注重和外部的技术经济联系,相互问的空间关联比较松散、互动程度低;企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落后,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地域延伸不畅,通过对接形成的有效分工不够。
2区域创新网络的发育水平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地方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科技中介组织和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构成的关联网络。
2.1区域创新主体的互动状况
武汉城市圈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企业问具有一定的技术贸易联系,但组织化程度低,各创新主体研发活动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
创新主体研发活动。2003年,武汉城市圈高校共开展研发课题9658项,获支持经费总计123188.3万元;其中,具有R&D课题数的约20.0%,R&D经费额的约50.0%来自企事业单位委托。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年度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额为277077.0万元。其中,内部支出高达260619万元,占94.6%;对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支出仅为5015万元,占1.8%。区域技术交易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城市圈现有技术贸易机构151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