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及策略(1)(4)

2015-03-10 01:44
导读:创意基础结构的充足与否,是城市或区域是否能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布满创造力的企业家和知识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活动和

  创意基础结构的充足与否,是城市或区域是否能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布满创造力的企业家和知识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活动和知识创造的关键因素。高效的城市能够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通讯设施、交通系统、法律秩序、公共卫生、危机预备、灾难治理、有效的管制框架、系统化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省时省力的电子政务系统。
  创意经济需要的特殊基础设施包括高品质的大学、研发设施、文化社会亲和力等来吸引知识型工人,并且需要推动风险资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全球联系、信息的自由活动、对多样性的包容,以及政府治理的透明度。
  例如在北京,对有创造力人群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在媒体上称为“北京上东区”,即位于北京市区的东北,这里不仅有购物中心、涉外星级饭店、公园、高档公寓群和别墅、汽车电影院,酒吧街、剧院,还有国际学校。尤其值得提到两点,一是在酒仙桥的原798厂的厂房内,艺术家自发集结而成的开放式loft群也在那里;二是潘家园古玩市场间隔那里很近,多元的宽松的氛围成为创意人群和创意产业集聚的环境。
  
  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策略
  
  发达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鉴戒,这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重视技术创造(发明能力)、经济创造(企业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本质上最大限度地发掘知识经济的潜力。要重视创意人群的区位需求,他们喜欢到什么地方往工作和创业、喜欢到什么地方往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这是以创意人群为本的理念。
    无论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大城市,还是尚处在制造业阶段的中小城镇,都需要认真思考创意人群的需求,而不能把主要努力放在制造形象等实现短期目标的行动上。具体来说,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应该留意以下几方面题目: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一)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
  我国内地经济的总体发达程度不及香港,创意产业的经济基础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比较为欠缺。因此在发展初期应先把重点放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如上海、广州、厦门等。在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增值额能够随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迅猛进步,而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又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例如2005年夏天轰动一时的上海嘉年华,短短一个月实现收进1.3亿元,甚至超过了其在我国香港地区的规模和消费水平,创造了娱乐业的奇迹。这与上海是国际型大都市,人均收进与消费水平较高不无关系。所以应该集中气力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打造一批世界级的创意产业基地,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引进
  人的因素是创新的关键,“智力资本” 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应该重视国内高新技术人才、高级治理人才和高校人才的培养,挖掘研究开发能力,在国家预算中给予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充足的科研基金,适当从国外引进经验丰富、业务精通的人才,以增加本地区创意资源的储备。
  (三)保存各地区推动文化的自主权
  我国有悠久的文化积淀,将文化积淀与商品生产相结合是创意产业的关键。而不同地区的文化则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应该因地制宜,从各地的文化特色出发来发展创意产业。
  (四)完善我国有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阶段尤其应该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目前我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我国香港地区及其他发达国家,软件业、音像业等行业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若再不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削弱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知识创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完善相关的政策,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参考文献:
  1.张晓明,韩谨.走向创意产业.出版参考[J],2005 (4)
  2.荣跃明.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远景.毛泽东***理论研究[J],2005 (1)
上一篇:转型时期企业对“人财”的需求(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