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农的循环发展理论(1)(2)
2015-03-11 01:04
导读: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进;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2002年我国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目前我国人均GNP在1300美元左右。但是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均收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东部地区人均GNP至少应当划进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而内地地区则可以划进第二阶段。即使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目前全国人均情况也已经可以列进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因此,从发展远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壮盛期之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二)我国对外投资情况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下属的“全球投资远景评估机构”以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对中国继续扩大投资布满信心。未来的中国很有可能在全球资本活动格式中扮演双重角色:既是FDI的吸收大国,也是FDI的输出大国。随着我国2000年实施“走出往”发展战略和2001年加进WTO,国内很多企业开始到国外投资,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TCL、长虹、康佳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并取得良好的成效。除了国有企业,像华为、万像、正泰、远大空调等民营企业也开始进行境外加工贸易,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从20022005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情况(如图一2所示)中可以看出,固然我国的对外投资从2002年的27.5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69.2亿美元,涨幅151.64%,但是相对于金额庞大的实际利用外资额,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还相当小。例如,2003年对外投资的比例仅占外商直接投资的5.42%,2004年也仅占5.97%。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境内投资主体(在境内的,向国外投资的主体)中,央企占4.2%,地方企业占95.8%,其中浙江、广东、山东、福建、江苏和上海市的境内主体数目占整个境内投资总数的60%。浙江省的境内投资主体数目居首位,共682家,占境内主体总数的23%。70%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新增主力军。与上年相比,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上年的43%降至35%。由此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尽大多数出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且国有企业仍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另外,在产业结构上,过分偏向低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情况的分析,结合弗农的产品循环发展理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西部地区仍处在第一、二阶段,而尽大部分的东部地区已经进进二、三阶段。很多发达国家例如英国等已经进进第四阶段,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多年来,基于国情和实际需要,我国对外开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国内外大天气的变化,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外投资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行使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进步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更是形成中国式跨国公司、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往”相辅相成,偏重于发展哪一方面,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左右开弓,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发展空间,才能实实在在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