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与能力分析(1)
2015-03-30 01:04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与能力分析(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事实表明,创新源泉来自于企业,市场竞争程度越高,
【摘要】事实表明,创新源泉来自于企业,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因此,一个国家市场化水平的高低,终极决定了其创新能力的大小。所以对我国自主创新环境进行分析评估是势在必行的。文章首先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动力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最后构建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自主创新条件 指标体系
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动力
1、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随着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召开,紧接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然后是2006年初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一浪高过一浪。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词。原来多数中国企业靠买技术、贴牌生产,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熟悉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2007年上半年,我国重点企业研发经费增速为37.4%以上,而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占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已达到70.62%。在北京,根据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00家企业调查,其中89%的企业具有创新意识而且制定了创新战略。国有企业近年来也迅猛加大技术创新经费的投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据调查,40%以上的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占技术来源比重超过50%,除个别企业外,尽大部分企业引进技术比重均在20%以下。当然技术研发以及技术积累不能一挥而就,企业如何做好自主创新仍然需要不断探索研究。
2、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中国企业要想摆脱长期依靠进***术的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强足劲头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动力。一是国家运筹层面。2005年,自主创新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两会”期间,温总理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指出: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上风,取决于科技进步的速度与自主创新的能力,并要求将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作为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将“自主创新”由理念上升至运筹层面。二是国际巨头的竞争的压力。从2001年加进WTO开始,中国企业遭受了上百次的反倾销案件。造成这么多反倾销案件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没有把握更多的核心知识产权,而仅仅沦为“制造大国”。三是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市场竞争企业意识到,要赢得市场得靠自主创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
自主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条件:一是企业自主创新方向的选择。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在总结了自身技术上风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发展的道路。例如企业不能因小失大,为了得到国家的一些政策优惠,而不顾自身创新能力的大小,盲目上项目,这样不但不能带来有效的技术创新,反而需要巨大的本钱,甚至引起企业的倒闭。实在,企业自主创新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宽泛,只要能给企业带来新价值的技术变革,都是自主创新。企业需要做的是选择一个适合自身上风的创新方向,例如从技术的产业布局,技术使用用途或者技术含量等方面认真考虑后做出创新方向的选择。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资金的来源。充足的自主创新基金,是企业获得所需的技术资源,必须支付相应的代价,无论何种技术来源,或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因此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自主创新资金。所以,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制定公道可行的技术资金张罗战略。企业张罗技术资金的途径很多,例如利用自有资金、吸收直接投资、利用银行贷款、吸收风险投资等等。三是企业自主创新机构的建设。有效的技术创新机构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就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机构,它包括了各种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现代化的一流的实验室是知识转化成技术的重要保证。缺乏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再优秀的技术人才也不可能创造出新技术。因此,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必须重视创新机构的建设,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四是企业自主创新团队的组建。企业的自主创新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任何技术和技术要素终极都是通过技术人才创造出来的,企业只有具备了强大的技术人才队伍,才有可能进行自主创新。企业假如可以吸引和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就即是把握了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即使暂时缺乏资金和设备,经过努力都可以寻找到合作伙伴,终极创造出新技术。五是企业自主创新气力的结合。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考虑将自己拥有的各种技术开发气力加以组合利用,用最经济公道的本钱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的研发队伍要与外界保持着各种信息沟通和技术合作的联系。企业的研发气力既包括企业内部的技术职员,也包括企业外部的一些科研职员,他们可能属于政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其他企业。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要根据具体研发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技术气力组合战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术研发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