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营销渠道激励的治理政策选择
2015-04-04 02:33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营销渠道激励的治理政策选择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在企
内容摘要: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在企业营销渠道治理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题目,然后运用信息经济学有关理论,就道德风险境况下企业的合同设计进行分析,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营销渠道激励的治理政策选择。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 营销渠道 激励 治理政策
在订单驱动的“拉式”生产模式下,营销是企业的核心,而营销渠道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实践证实,营销渠道的好坏几乎决定企业的成败,营销渠道经常被看成是制造商的关键性战略资产。营销渠道往往介于生产经营企业和终极用户之间。通常制造、代理、批发、零售机构及其整合便形成了营销渠道。营销渠道就是一系列相互依靠的组织,致力于促使一项产品或服务能够被使用或消费的过程。因此,营销渠道的选择、设计、激励及其治理政策的优化与完善,对企业特别重要。
委托代理理论与激励理论
(一)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深进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题目而发展起来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来激励代理人。代理理论中广义的代理关系泛指承担风险的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并与之订立合约。狭义的代理关系则是专指公司的治理结构,即作为委托人的出资人授予代理人在合约中明确规定的权利。委托人就是邀约人,即提供合约的一方;代理人是受约方,即接受合约的一方,合约在国内常被称为“合同”。委托代理的三大题目就是研究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信号传递题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道德风险。在道德风险境况下,委托人不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行动或决策),即代理人行为不能被委托人所观察,或者即使可以被委托人所观察,它也是不可证实的,这一不对称信息题目被称为道德风险。即使最后能看到合同方是否努力这一结果,但在过程中,合同方的决策不能被委托人所观察或证实,就算最后知道结果也于事无补,所谓努力不可证实意味着它不能被包含在合同的条款中。激励的基本思想在于将激励内化,实现支付与实施效果的挂钩。
逆向选择。在合同签订前,代理人就意识到某种委托人未知的相关信息,逆向选择就出现了。也就是当合同关系开始之前,代理人就保有私人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委托人可以核实代理人的行为,但是最优决策或者这项决策的本钱,取决于代理人的类型(G型[好]或B型[差]),也就是说,取决于代理人为唯一知情方的生产过程的特征,这是签约之前不对称信息的博弈。逆向选择不仅出现在代理人的信息上风涉及他自己个人特征的时候,而且出现在存在有关合同关系任何变量的不对称信息时。逆向选择境况下,激励的基本思想在于提供若干可供选择的合同,代理人在这些合同中做出选择,从而表露他的私人信息。
(二) 激励理论
在营销渠道治理中,企业往往面临道德风险题目。激励简单地说就是激发积极性,由于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从一般意义上说,激励是指影响人们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由效用和期看值共同决定。激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激励往往指现代企业中的经营者激励,即“设计如何监视和奖励的结构”;而广义的激励已成为经济学核心题目。委托代理关系的实质就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契约的不完备,委托人不得不对代理人的行为后果承担相关责任。营销渠道激励就是通过激励手段,调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积极性,兼顾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败德行为带来的风险,实现共赢目标。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简单地说,激励是在组织中用于调动其成员积极性的所有制度的总和。激励机制包括激励者、激励对象、激励目标、激励测评、激励方式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