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失效分析(1)(2)
2015-12-31 01:08
导读:公司治理题目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就被Berle 和Means 提了出来(1932),意思是公司中的所有权和控制的分离题目4.在随后的大量有关公司治理文献中我
公司治理题目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前就被Berle 和Means 提了出来(1932),意思是公司中的所有权和控制的分离题目4.在随后的大量有关公司治理文献中我们可以把公司治理所关注的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经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其中以Alchian 和Demsetz (1972)、Jensen和Meckling(1976)为代表的企业产权理论, 研究 委托-代理的题目。还有人 总结 的有关这方面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市场主导型的英美模式与组织控制型的日、德模式是西方公司治理结构的两种典型模式。他们有各自的优缺点,在不同的时期受到了不同的国家的推崇。另一类是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保护利益相关者团体。其中以斯蒂格利茨为主要的代表,他拓展了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该理论以为广义上的公司“所有者”除了所有者和治理者外,还应考虑利益相关团体,包括工人、银行和地方政府。简单化地将国有资产出售或转让而不考虑相关利益者权益,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工人下岗,银行呆帐,进行损害储户利益,政府的税收也受到损失,这显然不公平。有效的公司治理是市场转轨成功的关键。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理论所指的公司治理,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治理题目,它涉及到了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法律体系, 金融 系统和竞争性市场等,也包括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和监视机制。5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经济学界已经对公司治理题目开始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先容和阐发,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被声称是国有企业的改革的焦点,公司治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比如:张维迎(1994)、吴敬琏(1994)等首先提出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鉴戒和吸收当代公司治理理论。接着,理论界在公司治理的内涵(林毅夫,1997)、有效的制度安排(林毅夫,1997)、委托代理题目研究(张维迎,1999)、产权的讨论(张维迎,1999、2000;孙永祥,2001)和治理模式的比较(李维安,2001)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郑红亮,2000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我国国有 企业 公司治理的历程及其失效 分析
(一)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公司治理失效现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在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企业领导制度,其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国有企业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 经济 实体,而是作为政府主管部分的行政附属物来参与国民经济运行,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决策权、监视权与执行权交叉重叠,不具有制衡、合作关系,造成企业运行效率低下,也谈不上什么公司治理。从1979——1992年,国家开始授权国有企业或叫“放权让利”,推行承包制和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制试点,给企业松绑。在1985年一年,政府在10个领域增加企业的决策权。生产和操纵的权力从政府到企业的转移,起到了刺激作用。但由于未解决产权 题目 ,企业经营机制难以从根本上转换。1992年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有 中国 特色的 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夸大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 科学 。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主体。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进步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1998年起,国务院制订国有企业的三年脱困目标,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治理体制。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建立回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都是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的有益探索。经过这20多年的国有经济调整改造,固然在一些方面取的一些成效,如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脱困、效益进步,国际竞争力增强等。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在进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