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治理创新的特点、过程及机制(1)(2)
2016-01-12 01:06
导读:3.分析权益关系 先进的治理制度及技术之所以不能够在多数企业中得到很快应用,主要是受企业内部权益关系的限制。法约尔曾言,企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
3.分析权益关系
先进的治理制度及技术之所以不能够在多数企业中得到很快应用,主要是受企业内部权益关系的限制。法约尔曾言,企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想把自身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这是人类持久的斗争[2]。 这表明企业内权益治理关系的调整是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治理创新因此也是艰难的、甚至是痛苦的。可以这样以为,企业治理创新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权益关系的调整。治理创新者在选择先消除或减轻何种不满,从以及相应地引进何种治理制度及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的权益关系。4.实施及评价
治理创新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一般来说会碰到阻碍。在创新的成效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之前,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得失都不是很清楚。那些有可能失往较多的人就会以各种借口反对。此时,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外部气力的肯定及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为确保创新能够顺利地推行,可以先选择影响范围较小,且轻易取得成果的项目进行创新,以尽早取得成效,赢得企业内部的肯定与支持。对治理创新的评价应坚持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原则,只有相关的不满得以消除或减轻才能确认创新成功。评价应留意时滞题目,在创新的成效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之前就进行评价是不恰当的。比如,治理制度创新的效果一般要两至三年才能显示出来。在此之前,完整地评价它是困难的。
三、企业治理创新机制的主要内容
1.定期对利益相关者的满足度进行调查
企业应该形成制度定期(例如每年一次)对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满足度调查,以发现及确认他们的不满,尤其要重视消费者满足度调查及员工满足度调查。就发现及确认消费者不满而言,仅仅依靠销售员的反馈以及消费者的投诉是不够的,由于这两个渠道所涉及到的消费者的面不够广,因而所涉及到的题目也很可能不够全面、深进。通过定期对消费者满足度进行大范围的调查,企业可以对平时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可以较为全面地分析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及服务存在哪些不满,进而可以明确在治理上有哪些题目需要改进。就发现及确认员工不满而言,尽管治理职员平时与员工接触也了解到了不少信息,但系统的、全面的调查还是必须的,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客观,避免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观点的存在。就发现及确认其它利益相关者的不满而言,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可随意而为。
2.推行治理职员的竞争上岗制度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企业治理创新主要是靠外部市场竞争来推动的。这一点可以从泰勒科学原理的应用过程得到验证。泰勒科学治理原理在应用过程中曾遭到工人的强烈抵制,随后资方也失往了对它的热情。由于资方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依然可以通过传统的治理方式(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劳动强度)来获取利润,而无需劳心费神地往刻意改进治理。泰勒科学治理原理终极得到广泛的认同及应用是在买方市场出现以后,此时,资方不进行治理创新,就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甚至倒闭。由于市场竞争在多数行业是不完全的,因此,外部市场竞争对企业治理创新的推动是有限的。但是,将外部市场由不完全竞争变为完全竞争,或者进步其竞争程度是不现实的,这有着难以克服的技术障碍及上限。因此,必须另辟门路来寻找对策。一个可行的路径是实行治理职员的竞争上岗,通过企业内部的竞争来推动治理创新。企业治理职员竞争上岗在现实中已有较多的实践,其效果也是好的。
3.改革治理职员的考评方式
为了有效地开展治理创新活动,企业的用人制度及奖励制度应具有导向作用。假如治理职员对上级的忠诚在治理职员的提拔及奖酬上起重要作用,企业内部的政治氛围将十分浓厚,这样治理创新活动就很难有效展开。提拔及奖励治理职员,考核是基础。由于治理职员的工作是作决策,决策是他们的产品,普通员工则是其决策的直接“消费者”。根据消费者评价产品质量的一般市场逻辑,作为治理职员决策的消费者的普通员工也应该有权力评价治理职员的决策。这一评价方式与目前的通常做法有很大的不同。后者夸大业绩,对治理决策本身很少关注。由于治理职员决策的影响是他们对企业或部分绩效的真实贡献,因此应该根据治理职员的决策质量及影响来评价治理职员,普通员工作为治理职员决策直接消费者应该有权参与评价。假如企业提拔及奖励持续改进治理工作的治理职员,并鼓励普通员工参与评价,治理创新活动的障碍就会极大地消除,企业治理创新活动效率也会极大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