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扬州市产业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2)

2016-01-16 01:01
导读:ij (t O ) 则得到以增长率形式表示的SSM模型。 扬州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概况分析 本文选取1998年和2002年扬州市39个产业行业,并以江苏省作为其上级区
ij(tO ) 则得到以增长率形式表示的SSM模型。
  
  扬州市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
  
  概况分析
  本文选取1998年和2002年扬州市39个产业行业,并以江苏省作为其上级区域,将同期同行业总产值折成1998年不变价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扬州市产业发展水平低于江苏省均匀水平,总偏离量为-1809703.6万元,其中结构偏离份量为-82749.7万元,竞争力偏离份额-1726953.9万元,两项指标都低于江苏省均匀水平。因此,扬州市产业产业结构矛盾非常突出,而且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较低。
  为揭示扬州市产业发展中的产业结构题目,我们列出了扬州市产业总产值比重前10位的行业的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扬州市产业总产值比重前10位的行业中,产业竞争力分量为正的有8个,其余2个为负值;而结构分量为正值的行业仅2个,分别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8个行业为负值。
  
  扬州市几个重要的产业行业,如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它们的产业结构分量分别为-52433.23万元、-7936.79万元、-12847.43万元。这几个行业的结构分量的负值很大,是导致扬州市产业产业结构分量为负的主要行业。其原因表现为:这些行业大都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造成这些行业的均匀增长率低于江苏省产业总产值均匀增长率,即
  
  ,基数越大则产业结构分量负值越大。扬州市产业发展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不是十分突出,而且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等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科技产业比重相对较小,这些都制约了扬州市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竞争力分析
  表3按产业竞争力大小对扬州市产业行业进行了排名。排名越靠前,竞争力越强。从表3可以看出,扬州市产业产业竞争力呈现如下特征:
  扬州市主要产业产业竞争力较强,但整体竞争力较弱。扬州市39个产业行业中有15个行业的竞争力分量为正值,而其余行业非零即负,所有竞争力分量为正值的行业在总产值中累计所占比重高达67.86%,可见扬州市主要产业产业竞争力较强。另一方面,扬州市产业产业竞争力分量为-1726953.9万元,可见其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较弱。
 支柱产业竞争力较强。在总产值比重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有8个行业竞争力处于排名的前10位,且扬州市产业产业竞争力分量排名前10位的行业在总产值中累计所占比重达到70.45%。由此可见,扬州市支柱产业竞争力较强,同时产业竞争力强的行业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较大。
  高科技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扬州市产业的上风产业基本属于技术层次较低的传统技术性产业,而高科技以及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产业竞争力非常弱小。这些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行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相当规模,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还没有得到发挥,在产业增长中的先导和支柱作用比较弱。
  
  对策建议
  
  积极创新发挥区域比较上风
  体制创新。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产权规范制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企业资产重组步伐,积极吸引国内外至公司、大团体参与我市企业资产重组,实施挂靠联合,发挥专业化协作,做大做强传统上风产业。加大资本运营力度,进步产业集中度和资本运营效益,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公然上市。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强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小巨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治理创新。治理的核心在于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治理创新则是企业持续获得有效资源配置能力的源泉。要充分鉴戒和利用一切先进的治理理念、治理方法和手段,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加以有效运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治理观和发展观,注重员工的创造性发挥。
上一篇:网络虚拟货币的电子商务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