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2)
2016-02-16 01:05
导读: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香港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李嘉诚却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财报显示,以地产开发为收进主要来源的长实在这一年大幅降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香港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李嘉诚却时刻保持一种危机意识。财报显示,以地产开发为收进主要来源的长实在这一年大幅降低了长期贷款,进步资产周转率,使活动资产足以覆盖全部负债,而并未像新鸿基地产等开发商一样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1996年,香港经济再度上扬,房价和股市都走出了汹涌澎湃的大行情,长实的活动资产净值大幅增长,长期负债却保持着原有的线性增长速度,从而在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活动资产仍然大于全部负债。这样,无论地产价格跌幅多大,都不至于对长实有致命的打击。
中国内地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融资能力较强,信誉度很高,借债相对轻易,因而他们也愿意高负债经营。这样通过财务杠杆可以进步每股收益,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但同时也增加了财务风险。一旦出现行业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这些企业必然会因资不抵债而成为牺牲品。所以举债要实事求是。资料显示,长江实业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仅为16.63%。与中国内地房地产企业高达70%多的资产负债率相比,长江实业的资产状况可以说是非常优良。
“现金为王”是李嘉诚经营成功的又一主要理念,长江实业在任何时候都保有大量现金。我们可以用
金融学理论来解释,李嘉诚持有的大量现金可以看作是他购买的一个没有期限的看涨期权,其所持有现金的利息就是期权费。假如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机会,他就继续持有现金。而一旦出现特别好的投资机会,比如说经济危机后资产大幅贬值,他就会立即进行投资并大赚一笔。
在1997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李嘉诚就聚集大量现金。随后的金融危机使香港股市和楼市受到重大打击,股市一年时间跌幅超六成,而楼市也大幅下跌。1998年香港房地产进进低潮期,这是个非常难得的投资机会,李嘉诚随即行使了“现金期权”。长实在这一时期捉住竞争者减少的机会,成为竞标拿地的大赢家。他用手中现金以低价大举购进土地,用超低的本钱建造房产,待香港经济复苏之后再以高价卖掉。这就是李嘉诚手中时刻保有大量现金的理由,这种策略既使他降低了经营风险,同时又不错过尽佳的投资机会。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和黄就开始采取静观待变的态度,积聚现金。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和黄的对外投资明显减少。比如,港口部分在收购新港口方面明显不如前几年活跃。同样,零售部分也在收缩。2000-2005年,和黄在欧洲收购零售业资产的活动非常频繁,但是,2007年之后没有任何收购。和黄地产的情况也与此类似。与2004-2006年相比,2007年在国内收购土地的活动明显减少,并且只是集中于一些重点区域,比如上海浦东、武汉和重庆。和黄董事总经理表示,和黄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进步现存资产的盈利能力上。也许,李嘉诚是在积聚现金,等待另一个像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尽佳投资机会。
三、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采取只与行业中业绩优良的企业联合成立公司共同经营的策略
在李嘉诚投资经营的众多行业中,他主要都是与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作,以共同控制的方式进行投资或者个人进行少量投资。这样做既可以分享该公司的权益增长收益,又不会因该公司出现题目而增加“长和系”的财务风险。
“长和系”1996-1997年就开始投资互联网行业。1999年1月,长实、和黄与李泽楷合资设立Tom.com;2000年,长实、和黄与香港两家最大的银行—汇丰、恒生银行合资成立汇网团体有限公司。李嘉诚还钟情中医药行业。1998年,李嘉诚就与香港新世界团体联手打造香港“中药港”,2000年,和黄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成为同仁堂科技第二大股东;2003年12月,和黄通过附属公司和记中药,与同仁堂团体总部成立北京同仁堂和记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同仁堂与和记各占49%股份。合资公司全面参与同仁堂的所有实体项目,如内地开设药店、药品或药材生产以及同仁堂海外开店。2004年5月底,和黄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以白云山中药厂为基础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通过这种与龙头企业合资经营的形式,“长和系”利用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行业治理经验为自己的成功经营展平了道路,降低了独自经营的风险。这也是李嘉诚多元化经营最成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