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
2016-02-16 01:05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简析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本文通过四个方
摘要: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李嘉诚本人及其经营策略的解读,描述了李嘉诚本人兼具企业家与投资者双重性质,并分析了其“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与龙头企业合作的经营方式和通过业务多元化与全球化降低风险的经营理念,由具体事例深进剖析了李嘉诚“守旧”的企业经营战略,并解释了他的企业多元化战略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这是我国内地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尤其值得鉴戒的。
关键词:李嘉诚;多元化;经营战略;守旧
著名学者咸平曾说,企业不能进行多元化经营,中国的企业更不能做大做强,盲目扩张只会导致企业失败。但他同时也指出,李嘉诚的多元化经营却是成功的。为什么同样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都失败了,而李嘉诚却很成功?
一、李嘉诚本人兼具企业家和投资者的双重特征
李嘉诚本人靠经营塑胶花起家,凭自己的胆略和才能做生意,到建立长江实业团体,再到收购和记黄埔发展为“长和系”,可以说是地隧道道的企业家。他将一个不起眼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一个著名的企业团体,这是很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他的企业经营理念及治理方法也广为外人所称道。
李嘉诚不仅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同时,他还是个成功的投资者。他对行业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并对未来趋势判定非常正确。港交所的资料显示,李嘉诚不仅在2007年的高位将手中的多只中资股套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损失,而且在2008年内多次增持旗下公司股份,略微摊低了持股本钱。他采用实业投资和股票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其投资策略与巴菲特很相似。只不过巴菲特是购买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的公司股票,以期在未来通过股票价格的上涨和派发的股利来分享公司成长的收益;而李嘉诚在实业投资方面是通过与行业的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直接进进该行业合资经营以获取收益,在股票投资方面,他同样是购买业绩优良公司的股票,通过股票增值来获取收益。
2007年3月以来,李嘉诚在长实的控股比例从39.03%进步到40%。与2007年初李嘉诚持有长实约875亿港元的市值相比,2007年7月李嘉诚对长实的最近一次增持以后,其持有的市值高达1022多亿港元,增值约147亿港元。
2007年9月25日至12月24日期间,李嘉诚旗下信托基金及“长和系”10次减持东方航空,套现约17.02亿港元;共6次减持中国远洋1.8亿股,套现约51.72亿港元;李嘉诚5次减持中海集运共5.56亿股,套现约20亿港元。减持之后,这三只股票的市值在一年内都跌往了近90%,李嘉诚因此避免了近百亿港元的损失。
李嘉诚对于所投资股票的价值和价格把握精准,在他的投资行为中,彻底贯彻了高估低买的原则。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体发布会上,李嘉诚都提醒大家谨慎投资。2007年5月,他直言对内地的炒股热很是担心,以为内地股市已经出现泡沫,提醒股民要量力而为。在股票从高位跌下后,2008年3月27日,李嘉诚表示港股仍未调整到公道水平,建议内地投资者要实事求是。
他说:“好景时,我们尽不过分乐观;不好景时,也不必过度悲观,这一直是我们团体经营的原则。在衰退期间,我们总会大量投资。我们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从长远角度看该项资产是否有盈利潜力,而不是该项资产当时是否便宜。我们历来只做长线投资。”也许,这才是真正投资大家的风范。
而中国内地的大部分企业家都是纯粹的企业经营者,他们经营企业很成功,能够把一个不着名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国际着名品牌的跨国企业团体,但是他们却不如李嘉诚善长投资。他们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却不是一个优秀的投资者。
因此,李嘉诚既具备像比尔·盖茨一样的企业家能力,又具有像巴菲特一样的投资才能。这是他能够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李嘉诚一直采取“低负债,现金为王”的经营策略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一直奉行“低负债”的财务政策,注重维持活动资产大于全部负债,以防地产业务风险扩散。负债越低,风险也就越小。而这也是李嘉诚之所以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仍能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