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1)(2)
2016-03-01 01:01
导读:二、中小企业创新有着自然的缺陷 1.智猪博弈。现实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创新的效果也更明显;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创新有着自然的缺陷
1.智猪博弈。现实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创新的效果也更明显;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小,创新的动力则明显不足。更为现实的是,企业规模会对创新效率产生异化作用,如大企业的创新本钱比小企业更轻易消化。此外,由于创新是一项非常不确定的活动,厂商很可能不会同时取得成功。假定A为大企业,B为小企业,A的技术创新贡献率高于B,这时就会出现如下的博弈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没有“剔除劣战略均衡”。由于A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劣战略。但是,B有一个劣战略,即“创新”,由于无论A做何选择,B选择“不创新”都比选择“创新”更好一些。所以,B会剔除“创新”,而选择“不创新”:A知道B会选择“不创新”,自己只能选择“创新”。由于“不创新”,收益为0。所以,这时的纳什均衡是(创新,不创新),是一种“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战略均衡”。其中B的战略“不创新”占优于战略“创新”,而给定B剔除了劣战略“创新”后,A的战略“创新”又占优于战略“不创新”。所以,在市场上,小企业花费巨额本钱往进行技术创新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不创新,小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自身成长壮大。
2. 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自主创新不经济,外购创新技术就会成为一种选择。但外购创新技术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一些局中人拥有别的局中人不拥有的“私人信息”。当前,在技术交易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多地知道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创新程度、应用难度、市场远景等),但卖方不会将创新技术存在的题目如实告诉买方。买方也知道这种情形。因此,买方在开出价格时会考虑到该技术的有效性题目。假定没有题目的好的技术价值20万元,有题目的技术只值l0万元,并且假设买方以为市场上出现好的技术和坏的技术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这时,买方开出的价格不会高于1/2*20 1/2*10=15万元。这样,假如卖方的技术果真是好的技术,他就不会出售,好的技术退出市场。但当卖方的技术是坏的技术时,他会十分积极地将只值10万元的技术按l5万元卖给买方。但买方知道愿意按15万元卖的技术一定是坏的技术,从而认定市场上全是坏的技术。所以,除非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否则他会退出市场。当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时,他只开出l0万元的价。于是,技术交易市场或者建立不起来,没有买主;或者全是坏的技术,真正的好的技术退出市场,而坏的技术在不断成交,但价格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1.非核心技术创新。根据创新概念,创新有核心技术创新和非核心技术创新之分。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取得核心竞争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实现从最初始的原材料到终极产品的转换。而能在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上风的企业也只是占据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己。更多的产品价值需要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来创造。对于那些并未把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只要专注各自领域的创新,同样也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并不一定表现在核心技术上,有时甚至并不表现在技术细节上,如杜拉克所说,这种创新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是否把握核心技术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核心技术不即是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假如把握某项核心技术,并能够充分地利用这项技术,找准自己在生产链上的定位,那么该企业完全可以靠它赢得市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假如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严重脱节,经营治理不当,那么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并不具备核心技术上风的中小企业来说,避开在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的障碍,在非核心技术以及非技术环节上进行创新,同样可以为其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包括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手段创新、治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等。计算机厂商DELL公司壮大就是得益于其创新的销售方式 直销。海尔团体的由OEC治理模式到建立“市场链”的治理模式创新也堪称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