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P环境下的财务治理模式的研究(1)(2)
2016-06-26 01:01
导读:1. 财务电算化下的企业财务治理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价值治理中都采用了计算机。通过财务电算化来强化财务治理功能,而其
1. 财务电算化下的企业财务治理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价值治理中都采用了计算机。通过财务电算化来强化财务治理功能,而其间,企业的大多数财务电算化的功能仅表现在于以键盘操纵代替了帐簿填写,实现了财务数据的简单统计和查询。企业财务治理的价值治理功能与业务治理并未实现有效的结合。其治理模式如图1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司财务部只是单向地反映了由业务部分向财务部分传递的信息,从供需链角度考察,传统的财务电算化使得企业财务部分只是企业业务流程的需求方,财务信息难以从及时地反馈回业务部分,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信息流和企业业务流的动态沟通反馈机制,这往往造成:治理部分各自形成的信息都是孤岛,沟展速度缓慢,没有效率,更不说上系统性。业务部分治理职员在作出决策时,缺乏必要的价值信息作为决策支持;同时,财务职员以为业务部分发生具体业务行为发生时,没有价值观念,增加了企业的营运本钱。
2. ERP环境下的企业财务治理模式。
企业实施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实质就日常业务处理而言,是将财务部分与业务部分成为相互间的信息系统的供求方,是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内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集成,实现企业内部的生产、库存、经营、供销等业务与财务的互动治理,把实物形态的物资活动直接转换为价值形态的资金活动,保证业务和财务信息的交互协同。使其协调动作,从而实现整个系统工作绩效最优。
从图2中可以看出,ERP是一个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度集成的系统。对于企业而言,传统上的企业的治理信息包括由上向下活动信息和从由下往上活动信息,前者的信息活动是指信息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信息汇总过程,后者的信息活动实质上也就是企业对战略、目标、方向的分解过程。ERP的实施,增加了信息的水平活动,带来了信息在部分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处于系统中心地位的财务职员,能够通过财务对业务物流的处理过程,进行全面适时的价值反映和监控。在ERP环境下,财务信息不再是一些简单的数字符号,它确切地提供了业务部分物流价值的实际产生和流转过程,是企业实现价值治理的基础。另一方面,ERP可以带来的高效率的信息传递,有利于企业实现动态的价值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具体业务处理中出现的价值差异,保证价值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增加了企业治理信息格式规范化、传递渠道固定化以及预警提醒功能。
财务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企业的一种资金流量的治理,由于企业资金流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综合的运营质量和经济效果。ERP环境下,财务职员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原料过量与停工待料现象、产品积存现象及销售环节的呆帐现象,及时解决浪费题目,及时暴露治理瓶颈,解决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财务治理仅限于事后核算而无事前和过程控制的题目。例如,以制造电器元件、成套电气设备的广州白云电器设备厂,1998年开始实施ERP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经过两年多的开发、实施和投进,系统运作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原来人工翻找零配件、图纸经常要数小时,将有关信息纳进系统并实现共享后,图纸的调用缩短到几秒,零配件消灭了非必要库存。同时,资金周转、采购周期、产品设计周期大大缩短,交单速度比竞争对手均匀高了30%~40%。
3. ERP实施后的企业财务治理的特征。
企业财务治理作为供需链治理系统的一个环节,ERP的实施,改进了企业内部的供需链系统,有效地实现了企业内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企业的价值链结构转变成以财务为中心,业务为主体,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效合成的环状体系,企业的财务治理呈现出以下重要的经济特征:
第一,企业财务治理以价值治理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