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如何对待知识产权浅话(3)
2016-07-24 01:08
导读:3、中西方行政改革中政府行政企业化的比较 政府行政企业化模式在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中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为此,我们将对中西方行政改革
3、中西方行政改革中政府行政企业化的比较 政府行政企业化模式在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中的地位是有所不同的,为此,我们将对中西方行政改革作一极为简略的比较。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而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采取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先行的策略,到1992年终于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然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重大且难于操纵,于是行政体制改革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基于其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二者的关系,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又实际上成为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纽带。因此,中、西方的改革有不同的国情。 3.1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联 在我国,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达成公民对政权、市场对政府、社会对国家的***诉求: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达成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追求;还必须通过行政体制改革追求一个威权政府—有限政府—效能政府的目标模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里,基本上不存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题目。中国的行政改革有着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的环境、背景或条件,因而也有着不同于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内容、方式和地位,西方的行政改革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改革。作为从西方行政改革环境中诞生的“政府行政企业化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适合于极具特殊性的中国行政改革,是值得认真思考的。 3.2行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行政文化,并且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关于后现代国家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发展经济学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有些发展经济学家以为后现代国家政府的角色应当是作为“市场替换者”,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以为后现代国家政府角色应定为“第一推动力”。然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具有特殊的职能,这一点却成为共叫。加之中西方行政文化的不同,在当代中国政府主导的色彩比较浓厚,并且这种主导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是有着相当的公道性的。无论是采取哪一种行政改革的思路或战略都必须体现出中国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区别性和特殊性(固然不排斥相互鉴戒的可能),由此决定了政府仿企业化在中国与在西方发达国家改革中的作用范围、应用远景、表现方式都将是有所区别的。 3.3重视程度差距较大 “政府行政企业化”思路及实在践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以美国1993年行政改革为例,这次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技术性题目,而“政府行政企业化”本身也是一种方法、技术和工具。这种改革思路与改革实践的高度同质性和契合性决定了“仿企业化”方略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中相对较高的地位。不过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型政府”是否就是行政改革的核心取向,还有争论。需要指出的是,不同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也不同于“政府行政企业化”在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改革中的地位,“政府行政企业化”思路在当代中国不可能成为行政改革的目标模式。 政府可以鉴戒企业的理念和运作机制,但我国政府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必须更多地保持有其独特的行政理念和区别于企业的运作机制——即使是在“政府行政企业化”思路的尝试性实践当中;在我国,单纯地推进“政府行政企业化”,其效果也是有限的。
4、结束语 进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政府与企业共同面临挑战。因此,政府行政企业化本身并不值得推崇,最重要的是改革精神和改革思维。危机感不仅仅来源于企业运作得好而政府充斥着***、无能与低效,而更多的是政府和企业共同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①吴志华。试论政府适度仿企业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②胡 伟,王世雄。构建面向现代化的政府权力——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究[J].
政治学研究,1999,(3)。 ③竺乾威。从行政到治理[J].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0,(1)。 ④任 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