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熟悉现阶段家族企业的公道性及题目(3)
2016-10-03 01:03
导读:另一方面,代理人也是“经济理性人”,也会在给定的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难以从现有的权益结构中获得足够的回报,代理人往往会通过其他途径
另一方面,代理人也是“经济理性人”,也会在给定的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由于难以从现有的权益结构中获得足够的回报,代理人往往会通过其他途径谋利,同时,家族企业主与代理人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题目,企业主很难了解代理人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因而也难以有效约束代理人,于是在一些企业中出现了代理人侵犯家族企业主利益的现象,终极企业主不得不又退回到家族治理的模式当中。
(三)家族观念,阻碍了优秀治理资源的进进
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族观念,重视家族内部的血缘、亲缘的纽带,而缺乏一种社会信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家族企业主一般只信任本家族内部成员,总是担心将企业交由外来职员经营会削弱本家族对企业的控制,进而损害本家族的利益,固然在实践中可能已意识到企业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但仍然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怀有很深的排斥。但另一方面,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已不具备应付市场环境所需的治理能力,而家族企业的核心领导层由于观念的束缚,拒尽较大规模地引进和重用外部优秀人才以适应环境的要求,这必然地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四)市场环境,制约着家族企业的发展
首先,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中缺乏社会诚信机制,难以约束职业道德较差的经理人。一些家族式企业在进行企业制度改革时,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但经理人却违反职业道德,携款叛逃、率团背叛等。
其次,目前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家族式企业即便想招聘经理人也往往很难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目的。
再次,资本市场对于家族企业也不乐观,如要张罗大量的资金就要想法上市,但目前上市的“门槛”很高,家族式企业难以达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据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死亡10万多家;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崛起的一批新兴民营企业到90年代大多数已销声匿迹;在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企业,到90年代末大多数也已日薄西山;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均匀寿命只有2.9年,其中九成以上是家族企业。我国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着发展历史不长、寿命短暂的题目。如何延长我国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题目。
参考文献:
1、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治理[J].华东经济理,2000(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养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早.家族制与中国私营企业的成长[J].治理现代化,1999(4).
4、张华.中小企业与家族式产权制度[J].甘肃社会科学,2001(6).
5、刘玉生.代理人职业道德养成与家族企业的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