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治理与员工参与的思考
2017-06-01 01:06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关于公司治理与员工参与的思考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本文指出在现时
[摘要]本文指出在现时期有关公司治理的诸多研究中,缺乏对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应有关注。而在党和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正常扩大的现实情况下,员工参与应是公司治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目前情况下应亟待解决的题目。 [关键词]公司治理 员工参与
一、公司治理中员工参与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企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热门。查阅很多有关公司治理的文献,其研究大多集中在公司高层治理者之间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努力在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权力制衡中寻找路径和利益协调的平衡点。在这种***氛围中,使人感觉谈到公司治理就是指的高层之间的制度安排,是属于企业高层中的游戏,与普通企业员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由于在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我们基本上看不见组成企业的基础的员工的身影,看不到与企业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的员工的参与活动,听不到广大企业员工为保卫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发出的声音。在当今的公司治理中,企业员工似乎是随手可招之、随手可弃之的。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企业改革中,企业员工承受了巨大的代价。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的企业改革历程以及相应地企业员工社会地位的变迁。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企业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如下一系列过程:80年代的“经济责任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实行厂长负责制”、“国家对企业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90年代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打破“铁交椅铁饭碗和铁工资”、“股份制企业试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进进本世纪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循着这条线索理下来,我们基本上可以看出:中国的企业改革主要是顺着两权分离的道路在发展,主要是基于委托代理机制在企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制衡上花工夫。再看企业员工的社会地位变迁,从过往
政治舞台的中心被转型挤压到了社会、经济活动边沿的位置,进而成了可有可无的地位,雇佣劳动成了他们几乎惟一的生存方式,为企业改革、公司治理他们承受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改革,是为了更好,我们为了更好的目标而改革,改革中出现题目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题目、解决题目。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正常的扩大,社会中出现了一种损不足、补有余的怪现象,于是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为改革付出沉重代价的企业员工沦落到了今天的边沿化了的可有可无的社会地位,而有些人却是趁机发了改革之财!对改革中的题目我们不应轻易视之。
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基层单位,也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其公司治理模式及其相应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及演变受到宏观经济体制及历史、文化、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路走来,形成了今天的公司治理模式。在多年的企业改革中,有一个我们不该忘记的题目,却似乎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曾经说过,一个很重要的题目就是在改革中坚持什么方向,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改革应该坚持权力与责任、风险与利益的对等与公平,企业员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休戚相关,把员工排除在企业改革和公司治理的整个制衡结构之外,这在客观上具有躲避道德、躲避责任监视的故意。从本质上来说,在中国改革将近30年后的现在,提出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中员工参与题目,实在是在要求社会实现公正***、要求政府体现民本意识。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结构题目了,它还是一个社会题目。
二、企业员工参与公司治理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