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团体内部会计控制与风险防范(2)
2017-08-05 05:11
导读:(三)实施风险防范,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即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考虑钢铁企业业务流程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环节,对
(三)实施风险防范,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即根据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考虑钢铁企业业务流程特点、控制目标以及控制环节,对控制环节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三、以风险防范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一)组织控制。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岗位设置和职员安排。ERP、价值链治理在钢铁企业的施行能够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因此,在会计组织单元上,原有的专业职能部分将被职能式的流程小组所取代。会计流程小组不仅负责流程的实际操纵,还负责对流程的治理和控制。流程小组因而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责任,对本流程的工作有一定的治理权和决策权。流程小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其所授权的范围内独立地进行分析决策,对会计事务更好地决策。这样,对原有中间治理层的需求减少,企业治理层次同步减少。同时,治理职员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着重于协调、指导各流程的工作,并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或修改。因此,组织控制的重点是针对各会计流程小组的控制,其控制要点具体包括:(1)明确流程工作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元,对流程工作小组执行作业或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关键控制点,并据以设计内部控制;(2)堵塞各流程工作小组间工作连续性的漏洞,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相关的流程设计职员,以对流程进行修订,并尽量减少流程间接口;(3)按照职能部分向流程工作小组提供服务的方式、手段来设计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二)制度控制。制度控制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则规章来规范职员的行为,是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集合体。通过对钢铁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分析,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及其生产经营实际,钢铁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有:投融资风险、实物资产风险、资金风险、采购风险、销售风险、生产经营风险、组织机构风险,每项风险都有其控制关键点。其风险控制关键环节应从治理体制、制度保障、预防控制、稽核监视、预警反馈、绩效考核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建立集中一贯制治理体制,提供防范风险的制度保证;第二,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针对各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制定预算与定额治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控制制度、采购付款控制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岗位设置情况,建立全员岗位责任制,制定出纳、审核等各核算岗位和各治理岗位的岗位工作标准;第三,建立集中型的预算治理体系,对物、产、供、销等其他控制对象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集中型的全面预算治理;第四,建立“四位一体”检查评估体系,“四位一体”检查评估体系是由内部会计稽查和会计达标升级检查、监事会、审计监视、纪检监察相结合的一种稽查制度;第五,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具体包括对财务状况、对资金使用以及对用度控制的预警机制;第六,建立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是新的内部控制模式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由于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都已实现信息化,内部控制的实现也必须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持。在实践中,信息技术在满足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需要的同时,还应该满足内部控制的以下要求:(1)明细岗位责任,实行权限等级控制。(2)强化作业流程的过程控制。将业务处理规则嵌套于程序中,以实现系统对作业流程的过程控制,并减少人为影响因素,减少职员的失误操纵和舞弊风险。(3)加强会计电子文档治理。如磁性介质必须及时进行备份,做好防磁和防止计算机病毒侵袭的工作;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业务时所产生的各种账簿、报表、凭证均应由专人治理,并制定相应的治理制度;所有财务档案均应做好防火、防潮、防尘、防盗等工作,并定期盘点整理。(4)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与维护。战略价值链要求企业既要保证战略伙伴间能方便地共享某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企业贸易秘密的安全,所以对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进行治理与维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