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面临的题目及其对策(2)
2017-08-05 05:43
导读:2.保税区物流运作体制还没有理顺。物流运作涉及到 交通运输 、邮电通讯、贸易物质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分,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
2.保税区物流运作体制还没有理顺。物流运作涉及到
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贸易物质和对外贸易等若干个行业部分,保税物流的运作还要涉及到海关和外汇治理部分,由于治理体制改革的滞后,部分分割、条块分割、政企不分的状况依然存在,适应物流业发展的治理体制尚未建立起来,致使物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部分的制约。
3.海关监管制度建设滞后。首先是海关治理法制建设不健全。一些过期的法规没有及时废止;正在执行的一些法规不够透明;部分之间的规章相互冲突,企业无所适从,执行有困难。其次是由海关的通过模式造成的通关效率不高。对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验放,海关的现行做法是先税后放,申报、查验、征税等手续都在口岸现场完成,大量货物进出口影响了口岸通过,形成了“口岸瓶颈”。再次是海关通关手续复杂,海关职能治理划分不清,影响了工作效率。
4.保税区与港口一体化联动进展缓慢。我国大多数保税区的进出口货物大部分都需要经过港口,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的支持和协作。长期以来,我国保税区固然都临港,但一般与港口分开,区港功能没有得到较好开发,造成货物进出不流畅、治理繁琐、用度增加等题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港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港口功能普遍比较单一。长期以来,由于对港口功能的熟悉不到位,一直停留在“港口是交通运输关键”的熟悉上,所以只是单纯地发展港口运输功能、口岸功能。尽管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海关总署同意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深圳盐田港、厦门、天津等七个保税区与邻近的港区开展区港联动试点,但是这些继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之后的第二批区港联动试点的七大保税区,目前只有大连经过了验收。其他保税区与港口之间的体制建设还没有理顺,各种利益冲突的发生制约着区港联动的进程和效率的进步。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5.人世对保税区的影响。中国加进WTO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中国保税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中国关税水平大幅减低,2002年其关税总水平调降到12%,三年内将调降到10%以内。关税水平大幅下调,显然将削弱保税区保税、减少资金占用和简化进口手续等政策上风。其次,加进WTO后,一般贸易权三年内将对外资企业放开,分销权和辅助分销权三年到四年内逐步放开,因此,国际贸易、区内贸易作为保税区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独特政策也将逐步弱化。第三,按照国民待遇优惠原则,保税区吸引投资的一些优惠措施,如所得税税收优惠等政策也将逐步取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弱化保税区对国内外投资者的吸引力。第四。仓储服务将逐步放开。《WTO协议》规定加进国最初答应设立合资企业,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加进后一年内答应外资控股,加进三年内答应外商独资公 司。这种仓储服务的开放将弱化保税区答应外商独资从事仓储业务的政策上风。
三、推进中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
1.创新保税物流园区海关监管模式。要率先在保税区内实行市场准进和贸易自由化原则,取消外贸特许制,放开外贸经营权,区内的所有产业企业均可实行自营进出口;进一步放宽合资外贸公司的审批条件,由审批制向外贸登记制过渡,并答应区内外资企业在保税区以外的地区设立非经营性办事机构,下放区内开展服务贸易的审批权限,营建舶来商品展示中心,吸引国际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进驻保税区,推动区内国际租赁、国际航运、国际法律服务、国际商品展示等服务贸易的开展;努力创造答应区内的所有外资银行经营本币业务,自由融资、自由兑换的离岸金融试点,适度放宽区内的外汇管制,答应区内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全面实施环保物流治理。环保物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治理系统。这种物流治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传统直线型的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与环境***相处的态度和全新理念,设计和建立一个环型的循环物流系统,使达到传统物流末段的废旧物质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中来。为确保物流环保化,政府要严格实施《环境保***》、《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治理,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保税区物流企业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给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给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终极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消费者要积极倡导绿色需要、绿色消费,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治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治理,通过绿色消费***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