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长的知识分析和效率改进(2)
2017-08-08 04:53
导读:3、集群内企业间存在多种特定关系。固然各企业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行为主体,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特定的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表现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
3、集群内企业间存在多种特定关系。固然各企业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行为主体,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特定的关系,这种特定的关系表现在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以获取外部经济;企业间通过交换以获取外部资源、销售产品和劳务,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尽快积累;与此同时,各企业间又存在互补与竞争等。这种特定的关系使得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从以往零散、杂乱状态走向了系统化和有序化。
4、集群呈现动态化。由于进进或退出集群的障碍较小,集群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也正由于如此,集群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此外,各企业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以谋求企业间的关系能长期维持而及时解决成员间的不一致性。这也使得集群组织结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动态化的特点。
5、集群运行机制的基础是信任和承诺等人文因素。这种人文因素是维持集群内企业所形成的长期关系的纽带,以此建立起稳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并使集群在面对外来竞争者时拥有独特的竞争上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到2006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超过30000家,占企业总数的95%以上,其产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预计未来5年中,我国中小企业将连续扩展,企业数目将保持7%-8%的增长率,到2012年,中小企业总数将达到50 000家,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约69%的中小企业销售收进介于5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
但我国中小企业区域分布差异十分明显,东部区域中小企业数目占当地企业数目的比例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占全部企业数目的70%。同时,省级分布不均衡。在31个省级区域中,中小企业比例超过全国均匀值的只有11个,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上海等5个省市的中小企业数目超过了全国的50%;此外,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的行业,以制造业最为集中,约占全部企业数目的99.08%,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纺织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小企业比例占40%以上。
大学排名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题目:
1、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看,整体规划有待完善。产业集群内产业链未形成,大多数中小企业集群往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引导,产业结构趋同严重,难以形成各种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并危及集群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且产业集群多而不强,出口价格上风明显的产业集群面临反倾销的压力,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很多集群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从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途径看,品牌创新有待突破。较其他国家企业集群相比,现有的中小企业集群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相对简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集群比重过大,而且产业技术选择也基本集中于技术门槛较低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的低技术行业,其中以小制品、模仿品和消费品居多,而大制品、自主创新品和投资品少。从集群的长远发展看,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产业选择轻易导致集群内部中小企业低水平的过度竞争,使中小企业集群丧失整体竞争上风,进进壁垒低导致企业间的竞争手段一般呈低水平态势,由此带来集群企业越来越狭窄的利润空间。
3、从中小企业集群的组织程度看。企业治理有待加强。在中小企业集群型的产业集群中,制度缺陷也十分明显,不少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设备却由于没有熟练的操纵工人,没有建立一整套熟练的、系统的职员与设备治理机制,没有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使设备的利用率和产量达到饱和状态,结果无法发挥先进设备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4、从中小企业集群的外部环境看,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产业集群之所以有集群效应,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政府与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在产业集群中,政府的作用不仅是解决市场失灵,而且是促进市场更为有效,以使集群内的专业化程度更高。但目前产业集群成长的市场环境不理想,企业之间长期各自为战,交易用度高,条块分割的制度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活动,限制了产业群内企业间合作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很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产权清楚度不高,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社会保障措施发展滞后,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