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析“资本经营”(2)

2017-08-08 05:16
导读:3.对于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的大型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根据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需要,由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发起人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造,通

  3.对于国有资本应逐步退出的大型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根据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需要,由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发起人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发行股票,或者直接引进外部资金,使原先国有独资的产权结构改变为控股以至参股的产权结构,其结果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新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调整企业资本结构,同时引进新的经营机制和治理人才,改善了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了企业资产结构(包括企业人力资产与物质资产结构)。在对某些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同时,还可考虑国有股权和债权互换,由非国有资本取代国有资本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这样先的国有股权转化为国有债权,由相应的国家政策性银行来负责这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资本运营在企业实践中的误区
  
  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尚不成熟,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经营思维和企业运作方式与规范化的资本经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资本运营所需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充分,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把资本经营理解为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买卖等资本直接运作行为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片面地把资本经营视同于股票投资或者金融商品的买卖。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一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不应指责。但是,假如一个企业放弃主营业务于不顾,特别是在主营业务比较差的情况下,把投资转化为投机,试图以此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这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进困境。对于那些不注重改善经营治理,抱着在股票市场上投机“捞一把”思想的企业,一旦股票投机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实,能够通过股票投机获利者究竟只有少数。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误区之二:割裂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把资本运营作为游离于生产经营的更为高级的经营形式
  在当前的资本经营过程中,有一种观点和倾向,以为资本经营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目的在于进步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比生产经营更为高级的经营方式。我们以为,这种观点不仅在熟悉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极有可能误导国企改革,把当前的资本经营引进歧途。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在时空上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但这仅是从表层而言的,实质上,资本经营终极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条件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经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误区之三:把资本经营的目标定位于企业资产数目的大小,片面追求企业资产的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经营的“质量”
  尽管以企业并购、重组、整合为主要内容的资本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把资产这一“蛋糕”做大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但它必须以正确把握资本经营的“度”,在保证资本经营“质量”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很多企业忽视资本效益原则,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注重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盲目并购其他企业,结果企业的资本经营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却使企业步进困境。这一题目在上市公司比较突出。相反,那些资本运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一汽团体、海尔等,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正确的处理主营业务发展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企业并购。因此,资本经营是把“双刃剑”,若企业的资本经营能够充分注重主营业务的发展,充分注重企业内部产业的关联,通过并购获得的资产就能为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的机遇。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误区之四:一些企业把资本经营作为一种改革的时髦,注重形式的过度包装,忽视资本运营实质的追求
  资本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实现规模效益的高效率经营形式,它的出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其根本目的在于:一是解决国企改革深层次题目。二是解决“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题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盘活国有存量资产,从整体上进步国有经济效益。然而,在资本经营实践操纵中,很多企业把它作为一种改革时髦来赶,只重形式、忽略实质,务虚不务实,把企业是否进行资本经营当作衡量企业经营者政绩、魄力和企业发展好坏的标准。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资本经营,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圈钱”。显然,这些做法不符合资本经营“集约经营”的内在本质,相反,却是在资本经营条件下出现的新的粗放式经营。
上一篇: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