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生能力、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
2017-08-10 01:46
导读:一般来说,一项竞争上风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第二,应具
一般来说,一项竞争上风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第二,应具备独特性。假如企业专长很轻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上风。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生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治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第三,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靠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首先,它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正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其次,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第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进壁垒。在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中领先的企业,往往很难被赶超。
基于自生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企业发展策略
(一)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及发挥比较上风的必要性
在转型经济和发展中国家,很多企业不具备自生能力,中国也不例外。从宏观上看,很多国有企业是政府为了尽快遇上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水平而违反其比较上风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重产业中大型的国有企业,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不具有本钱和竞争上风。另外,固然已基本形成了一种市场导向、企业决策的资源配置机制,但由于计划经济惯性的作用,企业在按市场化运作上还不适应,不愿离开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进世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 特别是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而从全球竞争的角度考虑,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中国企业竞争力不高主要表现在:缺少规模经济、资产质量较差,盈利能力不足、研究开发投进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等方面。
我国还是一个资金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本钱上固然占有一定上风,但中国的工资水平很低,均匀而言只有不到美国和日本的1/50。然而,中国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也很低。尤其是在制造业,其均匀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25以及日本的1/26。假如考虑到这一因素,将劳动力本钱进行分解,那么美国每生产1美元产值所需的工资本钱仅比中国高1/3。同时,中国制造业创造的增加值相对而言是很低的。在2000年,中国的均匀增加值仅26%,大大低于美国49%和日本43.6%的水平。 比较上风理论说明,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上风的产业、产品、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不顾自己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现状,试图往建立、采用、生产和发达国家同样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其发展目标载体的企业必然没有自生能力,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无法生存(林毅夫,2002)。毫无疑问,按照比较上风原则和要素禀赋理论,我国的比较上风在制造业劳动力本钱上风上。在发挥比较上风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升级也应该是开放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和新型产业化的根本要求,应该利用目前发达国家对外进行部分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转让的机会,进步企业的技术含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样,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起步的。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其产业化水平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仍然很低,资本和外汇十分稀缺。但是,这些经济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快速增长,并且随着资本、技术的积累,它们又逐步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化经济。这一切都回根于它们循序渐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能够充分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上风,而不是脱离比较上风进行赶超。这些经济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由于不同的比较上风,形成的主导产业也不一样。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进步,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提升,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变到资本密集型,乃至信息密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