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部控制发展中存在的题目及解决思路(2)
2017-08-10 06:29
导读:(四)内部控制执行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执行态度不协调 客观上,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尚未成成熟、完善,尤其是在简洁的操纵
(四)内部控制执行者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学习理解和执行态度不协调 客观上,国外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尚未成成熟、完善,尤其是在简洁的操纵性研究方面;国内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的研究相对起步更晚。国内大多数企业的基层治理者对内部控制处于学习理解和逐渐摸索运用阶段。而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侧重于内部会计控制,缺乏与其他治理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权威性内部控制规范。由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面较窄,治理者的参与面也比较窄,政府对企业内部控制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使得企业基层治理者对内部控制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实务操纵能力不强。
二、加快我国内部控制发展的思路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企业治理实践发展起来的内部治理机制。由于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职能部分的增多、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企业必须精益求精和完善内部控制。针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题目,笔者以为应该采用以下措施,推动我国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加快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创新 传统企业治理赋予员工太多的枷锁,使员工在繁琐的
规章制度下对企业缺乏应有的感情。斯图尔特·克雷纳甚至以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已经死亡,今天的员工只对自己忠诚,而不会对其他任何人忠诚。企业所实施的各种治理制度,大多是以“堵”的思路设计,水来土掩、兵来将当,治理过程是一个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博弈的过程。双方都在治理过程中耗费了太多的精力,造成被治理者心理上的抵触,使治理者与被治理者本来就十分明显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内部控制理论僵化也是造成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矛盾的重要因素。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应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内部控制方法研究,创新治理理念和治理流程,将内部控制向人性化治理方向发展,使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也是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繁荣的希看所在。
(二)加大政府对内部控制治理实施的推进力度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和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政府监管部分和行业协会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时至本日,由于我国政府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的推进力度较弱化,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突破纯会计控制的内部控制体系。笔者建议政府在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法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大内部控制推进力度。我国可鉴戒美国推进《萨班斯法案》的强权做法,强制企业治理当局对内部控制效果做出保证;强制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编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验证,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可以采用如同其他新法规颁布实施时所采用的达标、规范化等具体措施,切实引导企业尽快推行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尽快应用于企业经营治理活动之中。只有内部控制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之中,企业的经营治理水平才能不断得到进步,也才能促进内部控制方法的不断创新。
(三)进步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落实法律法规,实行企业负责人责任制,是我国近年来总结出来的推行新法规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企业负责人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有效实施。所以,必须进步企业负责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我国企业要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企业负责人必须以战略的眼光对待内部控制,早实践、早成熟、早受益。企业家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借助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使企业治理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进步治理者和员工素质 好的治理方法终极还需要人的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作用。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的每位治理者和员工都是内部控制施行的主体和客体,并通过自身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人的工作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所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的每个治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清楚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在内部控制中的位置和角色。只有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分工,与整个企业积极协调一致,才能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多层次全员参与的过程,企业的每位治理者和员工都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又是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治理者和员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内部控制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的每位治理者和员工都应把握内部控制知识和技能,按照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为企业各类契约当事人发现并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