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绩效治理的几个误区(3)
2017-08-15 06:28
导读:六、重视直接上级的评价,忽视其他人的参与 直接上级通常熟悉员工的工作且有机会观察员工的工作表现,能较好地将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
六、重视直接上级的评价,忽视其他人的参与
直接上级通常熟悉员工的工作且有机会观察员工的工作表现,能较好地将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又有一定的权威。因此,很多组织就过度依靠直接上级对员工的考核,以为直接上级的评价是客观、真实、公正的。应该承认直接上级是最重要的一类考核主题,但还应该熟悉到任何一个考核者并不总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被考核者,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干扰,如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与我相似效应等。这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都是考核的结果有失偏颇,引起被考核者的不满。这对这种状况,组织可把被考核者的同事、下级、客户和被考核者自己纳进考核主体,作为对直接上级考核局限的补充。
合格的考核主体应当满足的理想条件是:熟悉考核者的工作表现;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能将考核结果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公正客观得提供考核结果。所以,一般而言,熟悉员工工作及其表现的关系有:直接上级、同事、下级、自己、客户,这些人都有资格作为考核主体。当然,他们对被考核人的考核内容各有侧重,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考核,形成对被考核者多方位的综合考核,极大地降低直接上级一人考核带来的误差。
参考文献:
1、盖勇,王怀明.绩效治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治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