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走出绩效治理的几个误区(3)

2017-08-15 06:28
导读:六、重视直接上级的评价,忽视其他人的参与 直接上级通常熟悉员工的工作且有机会观察员工的工作表现,能较好地将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

  
  六、重视直接上级的评价,忽视其他人的参与
  
  直接上级通常熟悉员工的工作且有机会观察员工的工作表现,能较好地将员工的工作与组织的目标联系起来,又有一定的权威。因此,很多组织就过度依靠直接上级对员工的考核,以为直接上级的评价是客观、真实、公正的。应该承认直接上级是最重要的一类考核主题,但还应该熟悉到任何一个考核者并不总是以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被考核者,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干扰,如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与我相似效应等。这些心理因素的干扰都是考核的结果有失偏颇,引起被考核者的不满。这对这种状况,组织可把被考核者的同事、下级、客户和被考核者自己纳进考核主体,作为对直接上级考核局限的补充。
  合格的考核主体应当满足的理想条件是:熟悉考核者的工作表现;了解被考核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能将考核结果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公正客观得提供考核结果。所以,一般而言,熟悉员工工作及其表现的关系有:直接上级、同事、下级、自己、客户,这些人都有资格作为考核主体。当然,他们对被考核人的考核内容各有侧重,他们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考核,形成对被考核者多方位的综合考核,极大地降低直接上级一人考核带来的误差。
  
  参考文献:
  1、盖勇,王怀明.绩效治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政策建议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