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警醒企业质量治理
2017-08-16 02:38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三鹿奶粉事件警醒企业质量治理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日前,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随后查出的一些乳制品行业质量题目,
日前,三鹿奶粉事件以及随后查出的一些乳制品行业质量题目,正在牵动着社会的神经。据卫生部的通报,截至9月21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婴幼儿奶粉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的婴幼儿共有12892人,其中有较重症状的婴幼儿104人;已治愈出院1579人;另有各地报告的3例死亡病例,均属今年5月-8月死亡的回顾性调查病例。
当前,国家正在对乳制品行业进行全面整顿,国家质检总局已撤销蒙牛、伊利、光明三家企业液态奶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撤销古城、圣元、伊利三家企业乳粉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三鹿团体目前也已停产整顿,当事人被追究法律责任。
令人心痛的受害者,令人痛心的民族品牌,人们不禁在问,这些企业的质量治理安在?
提升质量治理战略地位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场企业危机,标志着其企业质量治理体系的彻底溃败。”上海都市营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忠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奶粉题目近些年来频频出现,有碘超标题目,有过期奶粉易装上市题目,有蛋白质含量为零造成多名大头娃娃的题目,这次又爆发了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的题目,危害更是大。值得留意的是,为了节约生产本钱,往蛋白粉或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在一些地方甚至已成了行业潜规则。
“事实上,假如质量治理仅限于质量检验,仅能对产品的质量实行事后把关,是无法保证产品质量的!”高忠民以为,只有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严格按照生产工艺和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假如忽略过程控制,只靠检验,是不可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这是由于,质量检验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并不能进步产品质量。也就是说,质量控制的重点决不能放在事后把关,而必须放在过程中。因而,企业质量治理体系的架构应从过程控制的战略角度来思考。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鹿奶粉事件也反映了乳制品供给链上的本钱压力、利益博弈以及机会主义,这是近些年来乳制品企业快速、无序扩张的后果。这为我们发掘的另外一个思考是,企业在市场上的成败,不仅仅在于生产营销过程的竞争,还隐含着价值链和供给链之间的竞争。作为龙头企业,如何经营好供给链,是企业竞争的关键。
高忠民以为,企业的质量治理体系应该从源头抓起,从供给链建设的战略上来思考;只有消除了供给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博弈,才会使各环节都将自身融进整个价值链之中,从而不再有各环节之间的“猫抓老鼠”游戏;如此,上游供给商提供伪劣原料和产品的情况就会不复存在。
在三鹿奶粉事件带来的教训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质量治理和控制体系的工作不应该因生产部分削减本钱而受到影响,也不应该因生产部分为达到某项指标而
放松。高忠民指出,“一个合适的质量治理体系应该直属于企业的治理当局,使得企业的质量治理和控制不受制于企业的生产部分,也可以确保企业最高当局能够得到第一手质量报告,这也是企业质量治理体系的战略架构需要特别考虑的。”
防患于未然
究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企业治理当局才能够迅速捕捉到质量危机信号,从而将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呢?上海昂立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副经理李业成告诉记者,“一个运行良好的质量治理体系能够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一切。”
李业成指出,首先要有周全的质量计划,其将给出每一过程的标准作业,认真执行的质量计划和规范的业绩评估将会有效地消除隐患的存在;其次要高度重视质量本钱的异常情形,比如,检验本钱等将会直接反映质量治理作业中存在的不正常情形,而外部损失本钱,如质量退货损失等,则是危机信号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应予高度重视;再次要关注客户抱怨,作为企业质量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客户抱怨是企业危机信号表现得最为强烈的地方,只要认真地把握客户抱怨中的蛛丝马迹,企业完全可以从中嗅到危机的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