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因及对策
2017-08-20 02:30
导读:企业管理论文论文,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因及对策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党的“十五大”以来,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
党的“十五大”以来,为促进包括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内的所有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总体数目明显增长,获利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成熟,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题目,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题目,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目,政府相关部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各金融机构也在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2005年调查统计显示,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中小企业中,以为融资环境较以前有明显好转的不足7%,以为稍有好转的也仅为13.93%,以为融资环境较前几年没有变化的企业占59.02%,以为融资环境恶化的企业超过20%,与以为融资环境好转的企业比例基本相当。对于现有融资方式,感到较不满足和很不满足的企业分别占19.84%和15.87%,较满足的企业占19.84%,非常满足的企业占3.17%。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但收效并不大。现有的融资环境与企业的融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融资难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题目。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因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本文拟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分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在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成分复杂 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起源于五个方面:一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国有、集体企业。这部分中小企业因产权不清、经营机制不活、企业负担过重,多数经营状况不佳,且大部分企业有不良银行信用记录,银行如再向这些企业发放贷款,将承担更大的金融风险。二是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或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这类中小企业多是在商品短缺时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治理水平较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企业资金来源以拆借居多,资产负债率高,银行向其贷款的空间有限。三是返城知青、机关辞职、退职职员和待业职员开办的私营、个体企业。这类中小企业比较分散,缺乏严格的治理制度和财务制度,家庭财产和企业财产混淆不清,银行难以把握其真实的经营状况,不利于贷款投放后的跟踪治理。四是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办的第三产业。这类中小企业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经营范围和资金来源渠道,轻易受主办单位控制,不具备完全民事能力,多数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五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这类中小企业项目风险较大,启动资金需求大,银行因其项目风险高而不敢轻易对其放贷。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二)经营风险大 企业筹资的难易程度与其经营风险大小呈反方向关系:经营风险越大,企业越难筹集到所需资金;经营风险越小,企业越轻易筹集到所需资金。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普遍较高。首先,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少、经营规模小的特点,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在经济交易过程中,同其它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较差,大大降低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其次,中小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差。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有限,缺乏足够的科技职员,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产品技术含量低。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66.9%的企业通过引进获得产品和技术,其中,44.7%的企业是从国内引进,25.2%的企业是从国外引进。这些引进产品和技术的企业中,只有33.1%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接纳新技术的能力,45.7%的企业表示可以委曲接纳新技术,21.3%的企业不具有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在这一背景下,60.6%的中小企业从事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其中,41.7%的企业开拓的是国内市场,32.3%的企业开拓的是国际市场。但只有22.8%的中小企业表示能够及时开发并推出新产品,31.5%的企业明确表示不具有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上述状况表明,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依然主要依靠引进的方式解决自身对技术和产品开发的需求,基本不具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能力。同时,企业往往缺乏明确的经营战略,不具备良好的市场创新能力,不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开拓潜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制定适当的营销策略,进步其市场份额和着名度。创新能力的缺乏,使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第三,中小企业治理效率低下。与国外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治理混乱、效率低下题目。在治理机构的设置上,企业基本上实行创始人家长制,缺乏公道的决策机制。而且,在企业创建初期,企业治理职员大多与创始人关系密切,难免造成治理职员职能重叠和治理上的混乱,导致企业治理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