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2)

2017-08-23 04:21
导读:3.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进步 区域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

  3.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进步
  区域产业持续的竞争力与产业集群带来的区域产业创新能力密切相关,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的特色产业体系不仅由投进和产出的物质流组成,而且由以贸易和非贸易形式的贸易信息、技能和技术知识的强烈交流组成。近几年,全县共投资近10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6个,不同的产业拥有不同的技术强项。
  4.产业集群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培养
  在华容,由于较多的纺织产业聚集在一起,因而对适合纺织行业特殊要求、有着特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另外,华容县政府与天津产业合作建立了华容县产学研结合平台。并在县内的职业技术学院内大力推广和培养相关人才。
  5.产业集群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
  产业集群的发展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劳动力人口,进步区域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调整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为产业的聚集提供着更大的市场,拓展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华容以产业化手段成功对促进农业发展,纺织业的发展使得华容县二,三产业结果初步发生变化,2006年,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占36%。该县纺织业的发展为增进农民收进作出重大贡献。   (二)区域竞争力提升对华容县纺织业集群的影响分析
  1.区域创新体系促进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
  上世纪末,华容县只有八家纺织产业,纺纱规模6万锭,织机115台套,由于产业机制落后,治理水平低,产业都濒临倒闭或破产,在这种情况下,近几年,县委、县政府按照“上风优先,加速发展”的原则,致力于“突出集群发展,打造纺织强县”,使纺织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06年,华容纺织业已列进全省50个产业集群行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区域经济上风对华容县纺织产业集群的演进和持续发展的影响
  从区域发展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纺织产业上风突出,劳动力资源日趋紧张,土地能源及治理本钱大幅上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必然。中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具有承接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加工制造业的有利条件;西部地区资源上风明显,正逐步成为纺织产业原料加工基地。华容县兼具中西部地区的有利条件,对纺织产业的转移有较强的承接力。据推测,到2010年中国棉花用量将超过1 000万吨,同期国内棉花资源可供量只有650万吨左右,棉花供给不足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使得资源的源头上风更加重要。华容县是传统的产棉大县,产量基本稳定在年产80万担左右,在中部地区发展纺织业的上风十分明显。从湖南省来看,现有棉纺纱锭250万锭,到2010年全省棉纺织发展目标要达到330万锭,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湖南省纺织行业尚有80万锭的发展空间。而且,华容县纺织产业已纳进省政府重点打造的50个产业集群行列,在省内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具有对接政策扶持的优先条件,发展空间较大。
  
   三、华容县纺织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进步产品附加值
  我县纺织业发展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装备差、水平低。标志纺织行业较高水平的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等设备还是一片空缺。
  (二)加快自主品牌培育,扩大产品着名度
  缺乏自主品牌是我县纺织业发展的一大软肋。除华奥纺织的“湘妃”牌毛巾2006年获准成为“湖南省著名品牌”以外,华容县其他纺织产业要么是有牌无品,要么是有品无名。而部分先进生产线主要搞贴牌生产、来料加工,生产的主动性和利润空间相对较小。还有的产业本来有品牌,但不注重宣传与开发,不注重产业文化的打造,没有发挥品牌效益。因此,产业要大胆突破,瞄准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强创建自主着名品牌。增强产业品牌意识,可采取提升地方品牌与引进着名品牌相结合,技术创新和开发新品牌相结合,通过品牌培育来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做大产业的规模。
上一篇:内部控制对企业治理信息化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