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组织文化与知识治理模型整合的研究(2)
2017-08-24 01:04
导读:企业组织很少具有单一类型的文化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在组织不断适应和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变化时,组织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带有前述的
企业组织很少具有单一类型的文化特征。随时间的推移在组织不断适应和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变化时,组织就逐步形成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带有前述的所有的四个象限的文化特征的组织被认是一种“均衡”或运作状况良好的表现。在这种组织里的领导能够平衡有冲突的需求,表明了高绩效需要有同时对似乎矛盾的东西和相悖能力的较好控制。与此相比较的是,被以为非均衡的文化是趋于夸大突出理性目标和内部流程的损害其他特征文化为代价的市场文化和科层文化,这种情况导致较差的组织绩效。1995年,Denison等人在对美国176名组织主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留意力集中于理性目标和内部流程而充当生产者、指导者、承担协调角色而忽略人际关系的治理者,一般都有较差的工作效果[10]。本文主要从知识创造和转化的角度往考察不同的组织文化的作用。
2.知识创造模型
Monika和Toyaman把知识创造概括为通过个人、组织和环境动态的相互作用而综合处理各种矛盾的过程。他们坚持以为,知识是在整合如有序与混沌、微观和宏观、部分和整体、思想和肉体、隐性和显性、自我和他人、演绎和回纳及创造和效率等相对立的概念中被创造的。[11]这种方法产生于个人间的知识流,然后向其他人传播。这个创造知识的过程涉及知识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与Patriotta的知识是一种运动着的奇异事物的观点相吻合。[12]杨德群以为隐性的知识基于个人的洞察力、经历和直觉,通常难以用语言和符号沟通。与此相比照的是,显性的知识能够编码、交流、与其他人共享,但是这个过程有赖于对隐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3]
Nonaka和Takeuchis于1995年提出了知识的创造和转换的模型,即 SECI过程(Socialization—Externalization—Combination—Internalization)。2004年经Byosiere和Luethge对模型精练改造后,它更加突现知识的转化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不限定在一个人身上的一个社会过程。[14]图2提供了一个人们彼此共享经验和心智模式,从而提炼知识并开始社会化的知识转化的四个模态具体过程。外部化是指隐性的知识转换为显性的知识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中揭示个人拥有的隐性的知识概念被具体化并与其他成员共享,创造了新的知识。组合或知识精致化模态是指知识被表达得很清楚,能够共享和解释。涉及显性的知识被改造为更加复杂的显性知识。内部化是指通过知识解释和应用,转化为隐性知识的内化过程的模态。最后社会化是指通过共享经验创造隐性知识的过程。[15]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模型的比较和整合
企业组织中的知识的创造和转换依靠于推动交流和实验的环境。共享、创造、利用知识的情境提供了从事个人间转换,沿着个人知识螺旋移动的能量、质量和空间。CVF和SECI模型的整合为阐明在知识创造中组织文化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工具。
有几个相似的概念为这两个模型奠定了基础。两个模型都提出了试图解释组织效率的猜测。CVF是从组织文化的深层次结构的角度来审阅组织效率的。而SECI模型以为是组织效率中心的组织目标,推动了知识的创造和转换。两个模型都试图捕捉与内部运作以及外部环境中组织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两个模型都承认组织成员必须平衡有冲突的需求。例如,CVF以为较高的绩效需要有同时控制似乎相互矛盾或相悖事物的能力,而SECI则以为知识的创造是在整合相对立的概念(如有序和混沌,隐性和显性)过程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