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认为评价一篇作品中的人物应像评价作品、作者一样,不应站在某一阶级的立场和感情上去作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永远也不能被公认。因为这样的评判在评判之前就已经带有偏见,不可能是公正的。比如,当我们说别人存在的、阶级的局限性时,自己同时陷入了这一局限中,站在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立场上去评价文艺作品,那只不过是把文艺作品当作统治者的宣传工具,那不是在对文学,而是对文学艺术的利用。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不应带有阶级的情感来评判人物的善恶,而应站在人类文明普遍的人的立场上来光照。人类文明社会之所以说文明,就是讲人道。没有人道就意味着人彼此的恶意伤害,这绝非是善道。“人道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把人当作人。”13.这“人”包括自己和别人。没有把人当作人,就是不人道的,不是善道,是恶道,是毫无可言的。“在一切有关道德问题的批判性分析,我们始终要记住:生命至上,善良为本,公平公正,诚实守信以及个人自由等,应是须臾不可偏离的一些最重要的价值原则。” 14
“宽柔待下”就体现了贾政对人的尊重。宝玉对金钏,对女人的需求,这本是人的自然本性欲求,无可厚非,但在那样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在他所处的那个家庭环境下,他的行为对像金钏这样的奴婢来说,后果他应该是知道的,就算年纪小未考虑到这么多,他的行为事实上造成的后果就是造成王夫人也非本意地致金钏于死地。其结果是恶的,再说金钏的行为不对任何人造成可能的根本伤害,宝玉虽然并非恶意,但宝玉的行为的本质是不善的。“如果一种选择、行为或规则在实践中并不能产生或带来善的结果,就不能认为这种选择、行为或规则是道德的;反过来,一种选择 、行为或规则如果能在实践中产生或带来善的结果。那么不管他的动机是什么,我们都有理由认为它是道德的。”15.贾政达宝玉就是制止不道德的 、不善的行为的发生。主观上可能不是,但客观上却是给金钏主持了公道,这表明了贾政是不允许这种不尊重人的事情发生的。金钏是谁,贾政可能不知道,金钏是人贾政是知道的。如果死的是猫、狗,不是人,贾政可能不会如此打宝玉。贾政打宝玉是因把金钏当人看了,虽然她是奴婢。贾政的打也意味着不准宝玉再在其他人身上做这样有辱祖宗颜面,有伤他人生命的事;也意味着保护了其它女孩子的清白与生存。贾政是宽柔待下的,他的行为是善的,他是讲人道的。整个《红楼梦》表现的是贾政的正派,虽然整个贾府是吃人的,但贾政从未逼死过人,未做过没有人性 、没有人情的事。第112回,周瑞引贼偷窃,贾政是叫人将他捆了,送到衙门审问,自己并没有依仗权势私自用刑,这是治恶。贾链罚奴才们补起被偷窃的银两,贾政听了把眼一瞪道:“胡说,老太太的事,银两被贼偷去,就该罚奴才拿出来么!”这就是贾政的宽柔、正气、人性、人道、善道。第九十九回,写贾政赴任,听说“外省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愚,这些弊端”,“便与幕宾商议出示严禁,并渝以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跟随的那些家人本以为“到了任,银钱是容易的了。不想这位老爷呆性发作,认真要查办起来,州县馈送一概不受。”可见贾政廉正为官、为民。李十儿劝老爷与节度往来,贾政说:“胡说,我这官是皇上放的,不与节度做生日便叫我不做不成?”李十儿又说应上和下睦,贾政听了这话道:“胡说,我就不识时务吗?若是上和下睦,叫我与他们猫鼠同眠吗。”可见贾政并不愿与贪官酷吏为伍,同流合污。认为这样做贪官“送了命还不要紧,必定将祖父的功勋抹了才是?”第101回,贾政说:“我是对得天的,从不敢起这钱的念头。”贾政的廉洁是经受住了考验的。贾政的廉洁无论对皇帝,对还是对自己,对百姓都是其善的表现,是为政的善道,是人道的,是道德的。不管他廉洁的原因是什么,为官廉洁,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是过去,还是现在 、将来,都是被人类普遍认同的行为,仍然是当今为官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品格。
贾政的宽柔,善道是一贯性的。“如果人物性格的发展缺乏一贯性,人物形象就会失去说服力。”16.但贾政的善无法挽救贾家的衰亡的命运,就像包括贾政在内的正统派封建统治者一样,无法挽救封建社会的衰亡。封建社会的各个角落都散发着腐朽的气息。贾政的贾府也一样,充满着荒淫、欺诈与血腥罪恶,美好的东西都被践踏或丧失,在善与恶,人性与非人性的较量中,善失败了。这与贾政疏于执家有关,更与贾母对家人的宽容、纵容有关。贾政啊,这是你最大的罪过,让恶泛滥!
四 、结语
贾政是一个封建官僚,当然身上是封建的东西,从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顺应历史潮流,有一定阻碍作用。但他更是一个人,身上有许多值得肯定符合人性、人道的善的东西。不管他身上有没有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从人类的普遍情感和人性善恶的角度来看,贾政是值得肯定的人物。我想无论评价什么人物,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在的,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都不要忘记人的善恶,善的就应该颂扬,恶的就应批判。应尽可能站在人类的普遍性立场上去作审美观照。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游国恩 、王起、费振刚等主编。
(2)《明清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先慎著
(3)《曹雪芹思想》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传龙著
(4)《性格组合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刘再复著
(5)《艺术》湖北人民出版社 刘纲纪著
(6)《文学是人学新论》花城出版社 李 吉力著
(7)《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中央广播大学出版社 曾志主编
(8)《现代小说技巧初控》花城出版社 高行健著
(9)《》 于非主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