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诗人还写了很多表示伤悼唐亡的诗,表现了诗人深沉的故国之思。《故都》一诗中,诗人以他杰出的想象,展现了一幅长安衰败凄凉的图景。全诗前四句极写故都长安的衰败,天祜元年正月,朱全忠胁迫昭宗东迁洛阳,毁掉长安“公室百司”及“民间庐合”,长安于是成为废墟。到诗人这首诗时,已经快三年了,想起来景色当更加凄凉、萧条。“天涯烈士”是作者自指,“地下强魂”指崔胤,崔胤引狼入室,借朱全忠之手想消灭朝中宦官,结果导致了唐王朝的覆灭,自己也为权奸所害,身首异处,所以诗人称他“欲噬脐”。最后两句用了两个典故揭露了朱全忠的阴谋和自己内心的愧疚与自责,语意极为沉痛。“《唐宋诗举要》:吴汝纶日:此国亡后作慷慨欲报之意,情见乎词,至意旨之悲哀抑郁,与《离骚》、《招魂》异曲同工矣。”
诗人怀念故都之情,在其他诗中也有流露,像“忍泪看天忆帝都”“去国正悲同旅雁,隔江何忍更啼莺”“魂断方惊魏阕赊”汉陵魂断草连天”等等。
4.玉山樵人、隐逸情怀。中国传统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理想,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还未步入仕途,却都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准备着日后要有所作为;而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权利后,他们更是愿意大展宏图,要协助帝王实现“民胞物与”的理想;但是当他们在官场上屡屡失意,甚至受到重大的挫折和打击,他们便自然地产生了归隐林泉、终老沧州的隐遁思想。
韩偓的《汉江行次》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遁世思想。诗歌用“幡竿“残日”“青林”“白鸟”“牧笛”“渔歌”等意象,为我们展示了家乡明净、和谐的景致。最后一句“痛忆家乡旧钓矶”,既是思乡,更表达了渴望回家乡做一个垂钓江边的隐士的愿望。污浊的现实和官场的蹭蹬,使诗人对当时政治现实的险恶已经洞若观火,优游林泉无疑成了他最终也无奈的归宿。
这样的想法在韩偓此后的诗作中,屡屡可见。如“宦途险难测,稳泊渔舟隐姓名。”
再如《即目二首》“……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了“须甘分”,可见诗人心中并不甘心,所以须时时告诫自己,同时还得安慰自己:“回避红尘是所长”,避开纷扰的尘世当是最好的选择。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其实还未平静的心。所以在诗中,又有“格卑尝恨足牵仍,欲学忘情似不能。”《格卑》)尽管知道回避红尘是最好的选择,可是诗人仍旧不能忘情。这种“欲去更迟留,心中久交战。”(《暴雨》)的矛盾当是他一段时期以来的思想主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室的覆亡,年龄的老迈,他隐逸的心理逐渐地趋于平定,坚定地走向了隐居之路。《小隐》《卜隐》《闲居》《南安寓止》《幽独》《秋村》《夜船》《息虑》《野钓》《醉着》等等都是他贬谪以至入闽后,表现他隐逸生活与情感的诗篇。
韩偓晚年自号“玉山樵人”,从这四个字中我们隐隐约约可以读出诗人坎坷而无奈的一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