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血盆经忏》又称《血盆经》,是我国道教文化的内容。妇女死了以后,道场上要念此经,一方面表示对她生儿育女时历经磨难表示安慰和敬意,另一方面又对生育时亵渎了神灵表示忏悔。英译mass一词只能使人想起基督教弥撒活动,与原文传达的意思可谓格格不入。
(8)伯爵道:“哥若肯下顾,二十两银子就够了,我写个符儿在此。费烦的哥多了,不好开口的,也不敢填数儿,随哥尊意便了。”西门庆也不接他文约,说:“没的扯淡,朋友家,什么符儿!”
译文:“Oh,ifyoureallywould-twentyounceswoulddo me,”said BegarYing,“ofcourse,a_gainsta noteofhand.I’vebroughtitwith me;hereitis.”His Men laughingly waved itaway.“Be—tween good firendsone needsno note ofhand.’’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如果说例(7)译者有“张冠李戴”之嫌,例(8)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现成的“帽子”没有戴起来。所谓“写个符”无非就是出具一张借条,英文里不是有“IOU”这种形式吗,这里完全可以借用,但译者偏偏要用什么noteofhand。
上述误译的产生,源于译者文化意识的淡薄和源语文化修养的欠缺。什么叫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文字、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文字的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译者不仅要精通译出和译人语言,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克服翻译障碍。缺乏文化意识的译者,可能只顾到字面上的转换而忽略背后的文化问题,或者用母语传授的文化经验去曲解信息,导致误译。从上述误译中不难看出,译者苦于在英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表达法,无奈之下,只好强行硬译(如“dry”son、),或者“移花接木”,套用英语文化中现成的说法(如“mass”、“doctor’Sde—gree”)。结果是,前者让人不知所云,后者弄巧成拙。许崇信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比作不同的“血型”。他说,翻译中以此代彼,以我代人,在不少情况下既不合适,也“代”不了。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代替别人的东西,把一种异质文化的“血液”输入到另一种文化的“血液”中去,得到的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凝血”。
5.习语的误译:汉语成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生动。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经过千锤百炼,这些保存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汉语成语的这些特点使得其英译变得更困难。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译界对成语的翻译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刘重德先生提出了“直译、意译、转换形象、音译”等四法。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什么时候该用何种手段却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近几年来,主张多用“异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异化”策略的运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一旦超出限度,不仅译文显得别扭,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意义歪曲和审美偏差。以下例句原文都含有成语,译者无一例外地异化处理,强行直译,使译文显得不地道,译语读者恐怕如坠五里雾中,不得要领。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