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杜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探析(2)
2013-08-14 01:10
导读: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阅象纬退,云卧衣装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那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对人生和社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天阅象纬退,云卧衣装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那时的杜甫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对人生和社会都充满希望。这时期的佛教相关诗,多为游历之作。庄严肃穆的寺院,是唐代普遍而又重要的人文景观。据统计,东晋造佛寺i7ss所,后魏造寺30000所,而唐代则造寺44600所。寺院数量如此之多,规模空前。星罗棋布的寺庙、精妙的建筑和雕塑……在博大精深的佛学思想之外,也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佛教思想对杜甫来说,并不陌生,但在这个阶段对其思想的影响还是淡泊的。裘马轻狂的青年,怀抱理想,只盼达济天下。但佛教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是很吸引他的,是种新鲜的刺激.从其诗句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喜爱的心情。又如《龙门》:
龙门横好断,异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还时屡改,川陆日悠我。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再如:《题玄武禅师壁屋》:
何年顾虎头,满壁画沦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锡飞常近鹤,杯渡不惊呜。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
这些诗句中,对佛寺壁画艺术的精彩描绘,对佛典故事的熟悉,在佛教肃穆神秘环境下闻钟深思,等等,虽只是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审美心情,却也足见其对佛教艺术的喜爱和尊重。
随着年岁的增长、世事的变化,杜甫的心境和宗教情怀也有所改变。如在杜甫与僧人的交往诗作中,上文提到过的与赞上人的诗,从“把臂有多日”,“晤语契深心”的惬意、温馨,转而到“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的感慨。京城相识的两人,因各自的坎坷在此偏僻的秦州相逢。世事的难料,命运的不可知,使得杜甫对宗教观照心灵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佛教更加关注,还可以从在其《赠蜀僧间丘师兄》诗中可以窥见一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小子思疏阔,岂能达词门。穷秋一挥泪,相遇即诸昆。我住钵官城,兄居抵树园。地近慰旅愁,往来当丘樊。天涯歇滞雨,粳稻卧不翻。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软。景姜步修库,而无车马喧.夜阂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澳澳役界黑,驱驱争夺繁。帷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
诗中“漂然薄游倦,始与道侣敦”、“惟有摩尼珠,可照浊水源”等诗句,都显示着杜甫的心境变化,展示他的宗教情怀,以及对佛教的关注。
更明确表达出他对佛教向往的,是其晚年所作《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诗中写到“……行路难何有,招寻兴已专。……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本自依逸叶,何曾藉馒侄。……晚闻多妙教,卒践塞前愈。……勇猛为心极,清蔽任体屏。金蓖刮空眼,镜像未离锉.……”诗中表达出自己本倾心佛教,对神仙之说不太感兴趣。晚年更多接触佛教教义、佛学思想,感到佛法精妙,力实践之,以改正自己过去的缺失。但是,虽然决心很大,奈何身体屏弱,只好任其自然。因此,离悟道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就现在的认知而言,还只是空刮盲眼之膜,只捕捉到镜像一样的虚妄。这里既表达出自己对佛教真谛的向往、尊敬,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又表达出自己难以进人佛教世界,成为信徒。这种感叹,还可见其《渴真谛寺禅师》:
兰若山高处,烟霞峰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妄,观身向酒墉。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有太多无法割舍的东西,诗中虽只言“妻子”,只道亲情难舍,但实际上,不光是家人,他还心系百姓,担心着国家、朝廷的前途,热爱现实生活,因此,无法完全抛弃一切“俗念”,真正饭依。一方面向往,另一方面难舍,诗中的折中打算是:把家在离真谛寺近一点的地方。虽然没法人空门,却仍希望接近。虽然看似矛盾,但佛教的慈悲心、博爱情怀和儒家“民为贵”、“仁”的根本有一定相通,因此,杜甫在经历内心冲突斗争而回归儒思时,佛教思想以融合、互补与其中。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杜甫同情、关心贫苦百姓,也怜悯自然界中的弱小动物,在诗歌中为他们鸣不平。即使他自己也处于贫病交加的痛苦中,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号呼、誓言。这种宽容与悲悯、博爱与温情、利他与献身的情怀,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虽然没有大幅谈禅论佛的字句,但佛教意味也显其中。
3结束语
从杜甫的行踪和相关作品考察来看,佛教与杜甫一路相伴。小时结识,知仪式,浅熏,但儒学启蒙扎根深固;青年历世,豪情满怀,游寺结僧,流行趋势,心内无痕却尊敬喜爱;晚年飘零,感叹佛学深妙,接触密切,渴望靠近。可见,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加深、深化的,却也是有限的、相对的,停留于浅尝,踯躅于深入.他吸取了佛教思想中的慈悲、向善和牺牲、献身精神,为我所用,寻求心灵抚慰、支持。这些与儒家精神并不矛盾,从而得到融合。佛教之于杜甫,不再是原来简单的抒写题材,佛教精神得以融入,使其作品胸怀易发博大。为苦难的百姓而泣,为苦难的民族而歌,忧国忧民的杜甫无法成为佛教徒,佛教却为杜甫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心胸,来承接、理解那巨大的苦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