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稍有政治经验的人都懂得,提出一套符合国情民意的改革方案虽然不易,但比起将这方案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则又要容易得多。举凡思想家,都可以担当设计师的角色,但担任工程师的政治家们,不但需要挑战传统道德的叛逆精神,更需要把蓝图变为现实的卓越智慧。我认为,张居正便属于这样的政治家。
隆庆元年,张居正刚人阁成为末辅,怀着对新皇上的期待,42岁的他,便虔敬地向穆宗献上了一道洋洋万余言的《陈六事疏》,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纲本、饬武备六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改革主张。所涉内容,遍及吏治、纲教、经济、军事诸领域。胸无大志的穆宗,只愿意沉湎酒色,哪愿意如此大刀阔斧地重振乾纲呢?他只是敷衍地赞扬了几句,便搁置不管。张居正作此试探,知道时机并未成熟,于是继续耐心等待,六年后他的这份完备的改革文件,终于成了他实施“万历新政”的政治纲领。
张居正的功绩,说明中国“士”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独特作用;而他的悲剧,又深刻揭示了极权统治的寡恩与残忍。
1998年暮春,动笔写《张居正》之前,我曾专程去了一趟张居正的故里湖北省江陵县,站在他的墓碑前,我吟了一首绝句:
四百年前事可疑,江南又见鹧鸪飞。
杜鹃舌上烟波里,立尽斜阳是布衣。
中国的与官场无涉的知识分子,常以布衣自谓。至今,我这个布衣还记得,那一缕惨淡的夕阳,是如何陪伴着我,在张居正的杂草丛生的墓地上作孤独的徘徊。伟人们死后的萧条本属正常,但我仍不免暗自思忖:从商鞅的被车裂到张居正的灭门之祸,果真是中国古代改革家的必由之路吗?张居正推行改革之时,也曾下定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可是,如果真的给他第二次生命,他还会有那挽狂澜于既倒的干云豪气吗?
张居正的悲剧,不仅仅具有封建性,更具有民族性;不仅仅具有政治性,更具有文化性。中国的政治生活,历来是粗暴且僵硬的,缺乏灵动的生气与恒久的激情。张居正渴望把灵气与激情引入政坛,这就注定了他的不可避免的悲惨性结局。
三、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让历史复活,使今天的人们能够从遥远的过去审视当下、洞察未来,这不仅仅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同时也是作家的责任。
与现实小说相比,历史小说更能体现作家创作上的自觉。因为,历史小说要兼顾历史与小说两个方面。其作者首先应该是史学家,然后才是小说家。这要求也许苛刻,但我认为这是写好历史小说的关键时下一些流行的历史小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忽略了历史的真实,这是作家没有认真研究历史的结果所谓历史的真实,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1)典章制度的真实;(2)风俗民情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