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李齐贤“小乐府”诗中的文化内涵(2)
2013-08-18 01:03
导读:黄雀忙忙碌碌地不知从何处飞来又飞去,它不知农民一年一年地为农事奔波。可怜鳏翁只能独自地在田地里耕耘,可年终的收成却被一无所获。在这里,作
黄雀忙忙碌碌地不知从何处飞来又飞去,它不知农民一年一年地为农事奔波。可怜鳏翁只能独自地在田地里耕耘,可年终的收成却被一无所获。在这里,作者把坐享其成的剥削者比喻为不知农事、飞来飞去的黄雀,藉辛劳一年、颗粒无收的“鳏翁”之口,表达了下层农民对无所作为、尸位素餐的上层统治者的愤恨之情。统治者关心自己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漠不关心!
诗歌的内容并不复杂,而是很单纯的,但寓意深刻,现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劳动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感受、情绪。作者完全是站在人民的角度,反映和思考现实社会存在的矛盾。但却没有表达出劳动人民的美好心愿。
造成贫苦人民生活的困苦,也因统治阶级的腐朽。《水精寺》、《耽罗曲》对现行统治阶级的腐朽进行了批判,“先时,贡赋不烦,民乐其业,近者,官吏不法,贼首良守等,谋叛,逐守宰。” 虽然,李齐贤说《耽罗曲》“极为鄙陋”,“然而可以观民风知时变也”,“今则官私牛马蔽野而靡所耕恳,往来冠盖如梭,而困于将迎,其民之不幸也,所以屡生变也。”
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小乐府诗虽只有11首,却表现了丰富的生活内容。高丽时期,动荡不安、朝不保夕的现实生活,使朝鲜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往往成为成年人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用童年的智慧去体验和享受生活。
脱却春衣挂一肩,呼朋去入莱花田;
东驰西走追蝴蝶,昨日嬉游尚宛然。
(《少年行》)
春天来了,大自然一片生机盎然。快乐的少年,脱掉春衣挂在一边的肩头上,一边呼唤着同伴,一边已经急不可耐地冲进了菜花田。东奔西跑追逐着飞舞的蝴蝶,这情景历历在目,犹如昨天在和同伴嬉戏玩耍。“少年不识愁滋味”才是真正的幸福。这种理想的生活,作者在其诗《熊川禊饮》也有表现: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沙头酒尽欲斜晖,濯足清流看鸟飞。
此意自佳谁领取,孔门吾点舞雩归。
其中佳妙,生命的真与善美俱在其中。“沙头”、“酒”、“斜晖”、“濯足”、“清流”、“飞鸟”,呈現出生命与自然、生命与文化以及生命与生命彼此之间的交通和谐与交融和乐。这种生活的佳境有谁能够真正领会呢,相信与孔门弟子曾点有相同的感受。“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番话道出了曾点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其实,曾点所言有表层和深层两重意蕴。表层讲的是一种享乐的态度。当孔子要他说说自己的理想,因其所想是一种并非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治理伦常的大事,所以曾点才流露出为难情绪。他注重的是一种日常生活范围内的私人生活趣味,与对儒生入世治政的要求完全迥异。而其言一出,却得到了孔子的赞同,“吾与点也”。这便从深层而论,曾点的理想又是儒家人伦理想的具体落实。一个人应按照人文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活并从中得到真正的乐趣,政治和日常生活之间未必是各行其道,其实根本上是可以互相沟通的。正是基于此孔子表露出对曾点所言的赞同:“吾与点也。”孔子一辈子提倡克已复礼,仁义道德,但骨子里还是渴望衣食无忧、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也赞成曾点的理想,孔子也希望不问世事,过自娱自乐的生活。圣人如此,何况常人?
李齐贤曾四度为相,为士大夫官人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洞悉力,面对世风日下的国情绝不会袖手旁观,因此采取“文以载道”的方式,想为当时的国王或者为政者查看民情,了解政治的得失,为理顺政事提供一点帮助,这才是其创作小乐府诗歌目的所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赵然淑 《益斋小乐府的社会性格研究》《中韩人文科学研究》卷4 ,2000
《高丽史》卷18 世家 卷第18 毅宗22年(1168)3月 11月 丁丑
《益斋集》卷四之小乐府 民族文化促进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