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02年中国新闻传播学书籍述评文(10)

2013-09-07 01:05
导读:《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论说》,许林著。309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8月版。 这本书集纳了作者(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关于新闻摄影的43篇文章,划分为七个

《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论说》,许林著。309页,中国摄影出版社2002年8月版。

  这本书集纳了作者(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关于新闻摄影的43篇文章,划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篇”,主要是关于新闻摄影的理论和理论综述。第二部分“说评篇”,是关于新闻摄影的时评文章。第三部分“谈拍照”,谈的是关于摄影的知识。第四部分“评作品”,是关于新闻摄影经典作品的评论。第五部分“看人物”,是关于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报道。第六部分“议版面”,即议论新闻摄影的版面。最后一部分“话改革”,是对新闻摄影未来发展的论述。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为该书作序,人民日报的老摄影记者蒋铎作跋。

该书中作者对1945年著名的新闻摄影作品《胜利之吻》提出画面作假的疑问,认为“它严重地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伪造了历史,既是对读者的戏弄,又是对历史的亵渎”。(第169页)作者对1997年评上金奖的照片《盲女》(关于香港回归)的导演成份提出质疑,认为“从对这张照片的评选上反映的问题,证明有的评委在评选的观念导向上,仍然存在看重事件本身,而轻新闻摄影自身规律的现象”(第76页)。

 

《解析传媒变局》,喻国明著。380页,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9月版。

  这是一本作者发表的文章、调查报告和采访谈话集,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全书分为三篇:上篇“传媒创新趋势”包括文章12篇;中篇“市场调研报告”8篇;下篇“传媒焦点访谈”11篇。该书的文章部分,谈到我国受众需求的变化趋势、媒介集团化的和竞链接、媒介市场的创新、媒体改版的理性和风险规避、中国传媒投资的风险规避等问题。该书的调研报告涉及北京居民2000年读报情况和读报意愿调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财经类报纸竞争力调查、北京电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类节目情况和意愿调查。

该书前面有作者的代序“关于传播学研究的若干断想”,最后是作者写的“后记”。作者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研究在经世致用中实现它的价值”,提倡在传播领域进行“建构式研究”。(第1-2页)他认为建构式研究的关键性提前是:买方市场的发展趋于白热化;传媒市场的发展、变化呈现出高速律;规模化的传媒竞争使传媒产业进入‘大投入’期。(第2-3页)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36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这本书的英文版1985年出版,现在翻译过来对中国电子媒介发展的现实恰好给予了较为适应的说明。全书分为五部分共十四章,论证了电子媒介(电报、电话、广播,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悄然变化。作者认为,电子媒介带给社会变化的三个维度是:社会群体的融合(以男性和女性气质的融合作为个案)、社会角色的转换(以成年人和儿童界线的模糊为个案)、政治英雄权威力量的下降(以政治领导人地位的变化为个案)。作者在“前言”里强调:“电子媒介如何影响社会行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因为讯息的力量,而是因为重新组合了人们交往的社会环境,削弱了有形地点与社会‘地点’之间曾经非常亲密的联系。”书后附有英文参考书目31页。

 

《网络新闻学》,仲志远著。45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这本书叙述了网络发展历史和网络新闻传播基本业务知识,分为二十章79节。书前有刘海贵写的序,书后附有与网络新闻传播有关的中国网络传播界的公约、中国关于网络的法规、司法解释和部门规定共6项,以及参考书目2页。该书前六章主要涉及网络发展的历史,从第七章起,依次叙述了网络新闻的特征、网络新闻的版面布局与表现形态、网络新闻标题和标题的制作、网络新闻体裁、网络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版权与争议等等问题。

作者在后记中就这本书的特点写道:“本书纯粹基于网络新闻的业务操作与现实变化的情势走向而形成个人之见,深入浅出于网络新闻传播理论、历史与业务之间,并紧密地叙述了其与传统新闻的密切关系,以及新闻传播四种工具此消彼长的行进去向。”(第462页)

 

上一篇:全球化时代英语的普及和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建 下一篇:浅谈《毛诗正义》的性情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