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高中物理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试论物理课堂激活

2013-07-31 01:09
导读:物理论文毕业论文,高中物理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试论物理课堂激活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试论物理课堂激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nb

试论物理课堂激活中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什么是问题意识?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一般来说,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需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常见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表现为意识到蕴藏在现象背后的实质,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中学物理教学在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式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想小时候我们的“思维世界”里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妈妈,天上为什么有彩虹呢?”“爸爸,人是从那儿来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一部“问题史”。人类应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发现问题”是基础,古今中外,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大都非常重视“问题”的意义。爱因斯坦正是带着“如果我以光速追随光波将会看到什么”的问题的思索,创建了狭义相对论。
 ……可如今,随着“学龄”的增长,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甚至没有了问题。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广大物理教师已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提问的原则:典型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提问方式、方法:正问和反问,逆问与曲问,追问与连环问等。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传统”存在着缺陷、弊端——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的巧妙,训练的只是学生的一种机械的“应答性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方面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教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不愿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有课堂问答,其内容、方式都是一些以直接判断为主的简单化的提问,严重阻碍着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另一方面是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主要思考的是“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没有认真的思考“谁来问”、“哪些是学生可由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应答”状态。
更严重的是,我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把所教的内容都“讲深讲透”,不给学生课后留下疑难。这势必导致教师对所讲内容的每个细节都作详尽的解说,占去了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因而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及提出问题的空间。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精心备课,把教材的文字系统转化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适合于学生发挥最大主体作用、教师充分发挥其经验与特长的教学活动系统,通过精心备课,优化讲解的时间和内容,以便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同时在组织学生提问时要注重方式、方法。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硬把学生的思路套入预想的教案中,对超出预想的问题不予正面回答,使得提问成了引学生入“洞”的“圈套”。从而淡化了学生提问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弱化,严重阻碍了提出问题能力和发展。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强化问题意识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意义及作用
 心理学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科学修正及创新,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比萨斜塔上的试验几乎人人可为,但是能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存在的仅有伽利略一人。就像每天有无数的人烧开水都可见到水开时壶盖会跳,但没有人能像瓦特那样提问:壶盖为什么会跳?正是瓦特的这个问题以及由此发明的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倡把“提问权”还给学生,教师应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氛围,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信任他们,尊重其提问的权利,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是教师意想不到的,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教师也得到了解放。即使学生提的“问题”是多么幼稚,甚至离奇,毕竟是他们头脑思维活动的结果,教师可以了解、掌握以便调整教学。一旦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力,激发出发现力和创造力,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见识阅历各方面因素的不同,观察事物的视角不同,认识事物的深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更加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在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理论认识上把握分寸,对教材钻研得更深、更细,并能在课堂上从容,娴熟地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科学的、艺术的组织教学。教师视学生实际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现、提出问题,与学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
  问题意识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养和激发。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第一类情况是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显化的、动态的问题意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第二类情况是学生因教与学等多种因素,不善思考,思维惰性大,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相对而言,大部分学生属于第一类型,具有问题意识,但需要激发。少数学生属第二类型,问题意识较少,重点在于培养。
1、优化问题萌生的土壤,让学生有问题“问”
 针对第二类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环境,为学生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方法。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而这些所谓的“问题”,多数不具备问题的价值,实质上仍然是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例如,在演示“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的实验中,筒内易燃物产生明亮的火焰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生动的直观印象。然而,该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筒内要放入易燃物?为什么要迅速向下压活塞?这一系列重要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仍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如果能采取措施,先做一个对比性的铺垫实验:筒内先不放易燃物时压缩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筒内空气(研究对象)的内能是否增加。这时学生头脑中会产生疑问:空气内能是否增加怎能看见?此时自然引出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情景:怎样才能变“看不见”为“看得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实验教学的过程,由于实验是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思想及实验所揭示的本质都会有深刻的认识。实验的设计及操作过程,都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完成的,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且会在灵魂深处,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必须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课堂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演示实验前,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再如,在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也可以设问:“物体如果没有惯性,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2、弘扬教学民主的精神,让学生敢于“问”
 针对第一类型,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能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解决问题,也就是为走出创新之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⑴教师要设置问题,提出问题,“逼”学生问。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是鼓励学生课堂上自信地说的第一阶段。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很多。总起来说,可以起到以下目的:
 a、巩固知识,反馈信息。通过课堂提问,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澄清思路,了解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b、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c、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机化。通过教师的有意引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向有序、有理、有机的方向发展,把他们一些个别的、具体的、零散的知识归纳整理后,纳入到概括的知识系统之中。
 ⑵教师要设置悬念,留下疑点,“诱”学生问。孔子说:“疑,思之始,学之端”。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
 例如“自感”一节教学中,我们可用三个演示实验来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图1所示,当电键闭合时,我们没有观察到电路中发生的现象,教师可及时设疑:这说明了什么?是没有发生电磁感应呢?还是我们没有发现电磁感应呢?学生建议加接电灯或电流表,改用图2演示,结果也没有发现电灯迟亮的现象。这时学生就特别来劲:“老师,要进行对比实验。”然后,师生一起讨论,采用图3电路进行演示。这样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⑶教师要发扬民主、创造气氛,使学生有“问题”便问。课堂教学中,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正当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时,某一个学生楞着插上一“嘴”,结果课堂气氛为之一变。估计有相当多的老师对此会很“头疼”,会把“插嘴”的学生斥之为“捣乱分子。”
 在学习“单摆的周期”这一内容时,我们讲到:
 当单摆的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质量无关,而与摆长有关。这时一个学生提问:“老师在演示简谐振动图象时,用了一个盛沙的漏斗,当漏斗中的沙子随着振动不断减少时,单摆的周期变不变?”这时,我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讨论后形成如下意见:
 生一:因单摆周期与摆球质量无关,故周期不变。
 生二:当漏斗中沙子减少时,重心变了,摆长随之变化,故单摆周期变了。
 生三:如果沙子减少会引起单摆周期变化,老师又怎么会用它来演示“简谐振动的图象”呢?
 生四:沙子减少时,重心变了,摆长变了,周期应该变。只是由于演示用的漏斗质量较大,在短时间内沙子质量变化而引起的重心变化可以忽略,故周期变化可以忽略,老师才用来演示。
 上述讨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到释疑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求知信心。
 像这位同学的“插嘴”正是他认真听讲,积极思维的表现。我们要打破陈规,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觉参与讨论,畅所欲言,使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⑷开展学生说课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诱导学生问,还可以开展学生说课活动。例如,在提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说解决课题的设想,在习题教学中,可以开展说题训练活动,让学生说题意,说解题思路,评析解题结论。在结尾教学中,可以由学生来归纳本课的知识体系。在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模型进行评说。如在原子模型的复习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评说“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玻尔模型、……”要求指出他们的成功之处和局限性,……等等。再如,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给“欧姆定律”、“库仑定律”等物理规律挑毛病。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这样,学生在自信地说的过程中,既培养了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也促进了问题意识的萌芽。
 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于“问”
 笔者认为,多数教师为学生的“学”是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而对“问”则很少关心,很少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因为缺少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不到激励,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则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是常见的教学弊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⑴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提问
 众所周知,杂技演员的飞车表演与人造卫星的发射毫不相干。但是,倘若我们在备课时,深入思维领地,充分挖掘两者的内存联系,在分析飞车表演时,得出表演成功的临界条件(顶端速度vmin=)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如果表演室做大一些(半径r增大),杂技演员该怎么办?②如果表演室半径增大到6400公里(跟地球一样大),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该多大?⑶如果有一辆摩托车以v=7.9×103m/s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的高速公路行驶,对地面压力多大?如果把摩托车换成人造卫星呢?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不仅了解了人造卫星的发射条件(第一宇宙速度),而且还深刻体会了天上地下服从同一个规律的统一和谐美;既为后面人造卫生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又展示了物理学的科学方法美,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⑵在课堂实验中找问题
 如在学习“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在学生已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两个不同的电源,并实际测出电动势分别为3V(内阻很小),12V(内阻很大)。再出示一个额定电压为3伏的小灯泡。  教师设问:如果将这个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回答:小灯泡接在3伏的电源上时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会烧毁。接着演示:将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不但没有被烧毁,亮度反而比接在3 V电源上时暗一些。面对猜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学生会议论纷纷,有的学生就会发问:“小电灯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反而暗一些,说明电流反而小一些,为什么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反而会小呢?”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物理实验因受仪器、环境、操作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一般不会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验中去寻找问题提出问题以增强学生实验意识、动手能力都大有裨益,教师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多想、多做。如可否用其它方法代替现有实验方法,可否进一步减少误差,怎样改进实验等,让学生大胆设想、思考、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⑶在生活中找问题
 “波的形成是以振动源为中心向周围空间辐射的球面波,还是在平面上传播的平面波?”“为什么在炎热的天气,斜着看去水泥马路的表面会象是涂了一层油似的光滑明亮?”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思路。
 ⑷在想象中提问题
 鼓励学生的敢于想象、在想象中提问是很重要的,物理教材中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物理世界遨游。
 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演示实验前,可以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设计实验过程,猜想实验结果。又如,在习题教学中,对于一些典型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先构想解题的结论,再去完成解题的过程。再如,在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也可以设问:“物体如果没有惯性,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此外,还有很多找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
 4、组织实践探究,开拓问题意识萌芽的土壤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只有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问题意识才能萌芽和发展。同时,问题意识也要反作用于创新实践。问题意识强的人,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频率高,创新成果优,问题意识弱的人,创新实践活动就少,成效也就不明显。因此,强化中学生问题意识,要确实遵守探索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问题教学在本质上必须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即解决矛盾的方法不能由教师现成地奉送给学生,而应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它。必须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的个人认识真正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
 实践探究,首先表现为课堂实验方式、方法的改进。如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补充随堂小实验,增加对比性实验等等。如在《电阻率》一节的教学中,我们为了研究材料的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设置了如下几组对比实验:①钨丝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②锰铜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③玻璃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④食盐水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⑤碳酸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当学生看到火烧玻璃点亮了电灯,火烧钨丝熄灭了电灯时,许多问题在脑海中“盘旋”。
 其次,表现为课堂外探索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如:①在学习了《摩擦力》后,让学生自己用毛刷研究不同情景(静止、匀速、加速)摩擦力的方向。②在学习了《自由落体》后,让学生用螺帽、硬币、纸片、乒乓球、气球、羽毛等物体,设计实验研究物体下落的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③在学习《声波》后,让学生用气球、手表、扬声器等研究声波的折射现象等等。再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让学生用温度计研究房间里的温度变化规律:记录一天内的温差,一个月、一个季度乃至一年内房间里的温度。由学生自己设计温度记录的方法和结论的表述方式。在这些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好奇的触角在发展,问题的意识在萌芽。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三,表现为“知识形成、思维活动、情感发展”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调控学生的“思维的活动过程”,以学生的“情感发展过程”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如在“动量定理”教学的“高空落蛋”实验的过程中,随着老师认真细致的操作,传神的演示,学生的目光始终盯着鸡蛋。成功的实验,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心理共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验中,从几米高的空中落入海绵垫的鸡蛋的命运,与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之间的尖锐矛盾,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识图式,使他们的思维偏离原有的平衡状态,迫使他们在不平衡中寻找平衡,从而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渴望。
 意料不到的实验结果——高空落蛋而蛋不破,大大提高了学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一大疑问在学生头脑中盘旋:“怎么会这样?”此刻,教师不必急于抛出答案,而要抓住学生急于弄清原因的大好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两种情况下,鸡蛋与海绵或玻璃缸相碰撞前的动量可以认为是相同的,作用后的动量都变为零,即鸡蛋的动量变化是相同的。则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鸡蛋出现不同的结局呢?”对启迪学生的思维、催生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心理学原理――重构和改革学校的架构(美国1997) 盛群力译
 2、创新教育思想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思考和实践  1999年浙江省物理评比二等奖 楼晓明
 3、创造力心理学  俞国良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1
 4、《营造绿色课堂  促进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中学物理(2005.9).

    上一篇:高中学生物理成绩性别差异的归因分析及教学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