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转型-新闻传播毕(2)
2013-06-03 02:28
导读:对广播媒体而言,很多的信息是零散的、孤立的或是潜在的。通过对海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有序化、专业化的整理,筛选和解释,以大众化的形式将音乐重新
对广播媒体而言,很多的信息是零散的、孤立的或是潜在的。通过对海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有序化、专业化的整理,筛选和解释,以大众化的形式将音乐重新梳理、编排传送给观众,这样就通过对音乐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扩大了音乐节目的广度和深度。如通常可用音乐特辑或音乐排行榜等方式将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转化为节目中的亮点。如北京音乐台的王牌节、目《歌曲排行榜》历时十三年,成为目前中国广播界覆盖范围最大、收听占有率最高、最受业界重视的电台排行榜。其每周五推出的“锦绣十年”栏目,充分利用《中国歌曲排行榜》十三年的,将十年前后的排行榜单进行对比,了解这十年来中国流行乐坛的变迁和,突破了一般排行榜的局限性。让节目更加有深度,听众们可以积极参与讨论,而“锦绣十年”也成为两年来最受听众欢迎的栏目之一。
这些经过深度整合的音乐节目的音乐信息的质量相对较高,同时通过这些节目受众获取音乐信息的费力程度也较。低。因此,基于美国著名
传播学者施拉姆提出的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显而易见的结论即是,深度整合的音乐节目会比新媒体所能提供的海量的音乐更能获得听众的青睐。
三、共享音乐塑造共同经验
新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的涌入,使得过滤成为必要手段,通过缩小化的方式来避免超载。而新的传播工具的日益进步,赋予人们更多的传播自由,赋予人们过滤、祛除他们不想要的信息的权力。于是,由于选择越来越多,个人对内容的掌控激增,量身定制的力量变强,每个人会趁机拮取他们最喜爱的事物、最认同的看法。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更多选择和量身定制的力量,使得公共媒体的社会角色日渐式微。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个人化’”,“大众传媒将重新定义为发送和接受个人信息的系统。”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
但是,社会的和谐发展、民众的和谐相处,需要大部分公民拥有一定程度的共同经验。因为这些共同经验,特别是由媒体所塑造的共同经验,提供了某种社会粘性。
于是,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就必然需要承担起塑造共同经验这一重任。尽管音乐在更多意义上是个人欣赏性的,但是,作为广播媒体的重要节目形式,音乐节目也应尽力去促使共同经验的传播与实现,这就主要依靠对音乐的共享而达成。
其一,强调“互动”。随着新媒体技术日益进步,听众参与互动的方式也更加多样,除了“热线电话”,还有听众来信、手机短信、网上交流等多种手段。这样,在节目中,每一个人都有关注和参与的权利,而大家的参与恰恰说明了听众对节目的关注度和认知度。所以现在的节目越来越注重与听众的互动,比如说北京音乐台之前开办的《
校园音乐先锋》,听众既是收听者,也是节目的参与者;既可以自己参选,也可以通过投票来支持好的校园音乐。
其二,营造“社区”氛围。这里的“社区”主要是指听众与听众、听众与主持人、听众与节目制作人员之间一个相互交流与联系的制度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参与者定期沟通彼此的信息及认知。认识朋友和建立关系。这对于强化节目与听众的关系。营造归属感大有裨益。北京音乐台的《中国歌曲排行榜》就是通过成立歌迷俱乐部及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大大增强了该节目的粘合力。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其三,大众化表述获取广泛认同。共同经验主要依靠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来实现。那么,对于音乐节目而言,要得到最大范围、最多数量的音乐爱好者认同,就必然要凭借大众化的传播方式。无论是通俗音乐还是严肃古典的音乐。无论是中国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广播音乐节目在以多品种、多风格、多元素的音乐来适应多层次的听众的不同需求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对音乐通俗的、大众的表述方式。尽管音乐节目要具备个性化的特征,但是这种个性必须基于听众可接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片面地去追求曲高和寡。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在表述方式上注意“度”的把握,通俗和庸俗往往仅一步之遥。
因此,广播音乐节日在面对新媒体的强势进攻下雁对听众市场的争夺和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中,必须在内容上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与不可替代性,准确把握自身特色,提供独具观点、深度整合及可共享的音乐节目,方能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