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改进-新闻传播毕业论文(2)
2013-07-04 01:07
导读:(2)找由头,引爆新闻的导火索 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的对象往往已存在多时,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个新闻由头。通俗的说,也就是把闻一个新闻进入公众视野
(2)找由头,引爆新闻的导火索
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的对象往往已存在多时,所以有时候需要一个新闻由头。通俗的说,也就是把闻一个新闻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热点的时机,把软变硬、虚变实。
记者在报道西湖隧道的“卡门”问题时,就是等待了一个“由头”。
横贯西湖湖底的西湖隧道在2003年建成后,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然而,隧道却限高3米,断然拒绝了高大的大巴通行。无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选题,但报道时机尚不成熟。
此后,西湖隧道在短短的半年内,一共发生了近40起车祸。最高记录是一天内连续发生6起。都是大巴卡在了隧道口。隔三岔五的大巴“卡门”事故,一再刺激人们的眼球。是工程缩水?还是设计失误?
这时,这一事件已成为公众话题。记者果断介入,追访各方当事人,通过艰苦的调查,终于解开“卡门”之谜。原来,由于西湖湖滨地域狭小,如果真要建4,5米高的隧道,为了解决接坡的问题,就会涉及到大量的房屋拆迁和道路改造,一个大型商业区也得拆除,所以有关部门在设计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由于这篇报道及时回应了热点问题,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
寻找新闻由头可以有如下方法:A,事实的新变动,B,与事实相关的事物的新变动。c,发布的契机,D,记者的发现
力。
(3)找事件——采取“记者亲历”等采访形式,使“非事件”显现“事件”特色
“六人晚餐”是西方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都市交友方式,后传入我国。杭州这几年也开始流行“六人晚餐”活动。怎样把这样一种时尚,做成新闻呢?钱江晚报《新民生》记者策划了一个亲历式的报道。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而是充当了六人晚餐的参与者之一。这样采访使非事件性新闻素材,拥有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生动的过程,让本来难以具备完整始末的事情随着“亲历”而显现新闻性。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2 做活,突破时空限制,突出新概念和人物
做活非事件性新闻,主要是指通过创造性的采访和写作,突破时空的限制,使新闻显示出强烈的新鲜感和人情味。
(1)概念化:在概念包装上下工夫。
概念化,实则是赋予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一个新名词,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提炼和升化。
好的概念。可以让人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如全球化、全球500强、飘一代等概念的提出。国内如《新周刊》等就经常运用这一手法。
当然,要领包装离不开真正的新闻。正如杨兴锋所说,它是记者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对新闻价值的更深理解和对新闻意义的更高提升,是一种升华,是一种发现,是记者、编辑对新闻深化理解并升华到概念层次的结果。
(2)故事化。在写人物上下功夫。
将非事件新闻已经或可能影响到的普通人引入新闻中,通过讲述此人生活发生的变化,使读者因关注人物的命运不知不觉地被带入新闻主题,从而增加了新闻的人情味和贴近性。有人称这种写法为华尔街日报体。
有人这种写法是:一、以一个最典型的人物开头(或者是一个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