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改进-新闻传播毕业论文
2013-07-04 01:07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改进-新闻传播毕业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 本文结合《钱江晚报》的采编实践,就非事件性新
摘要 本文结合《钱江晚报》的采编实践,就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创新和改进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要做好非事性报道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 《钱江晚报》非事件性新闻报道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事件性新闻已成为媒体提高报道层次,提供独家新闻的最可靠的来源。然而,从另一方面看,非事件性新闻也是采编的一大难点。在新闻实践中,这种报道“难做”、“难做好”、“难做得好看”,受众不爱听、不爱看。本文拟结合《钱江晚报》的采编实践,就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创新谈几点思考。
一、非事件性新闻的定义
1997年版的《
新闻学大辞典》这样定义非事件性新闻:“即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性情况、倾向或经验等。”这类新闻的特点是:(1)重在反映某些新闻事件在一定阶段内所呈现的相对稳定状态时的状况。反映其总体情况、性或经验性。(2)其新闻容量较丰富,一般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新闻事件,或某些情况的综合归纳。(3)对新闻事件的时效性要求不严,而注重新闻本身的透视性与概括性的高度统一,重在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指导和对主题思想的挖掘。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而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与事件性新闻相比,笔者认为非事件性新闻的5个w具有独特的特征:
when:是一段时间内,非一时的,没有明显的起止日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where:是较广大范围内,非一地的。
who:常常是事关众多人的,而非个人或少数人,没有明确的主人公。
what:常常是没有明显的事件。
why:非事件性新闻都有一个问题的内核,比一般的事件性新闻有更大的分析价值,更挑战记者的质疑能力。
从唯物论的观点来看,非事件性新闻就相当于事物中的某一矛盾仍在量变,还未达到质变的临界点,但它往往是事物的主要矛盾(这也是我们要发掘它的原因)。因此,非事件性新闻往往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而事件性新闻则是矛盾爆发的瞬间,这个矛盾可以是事物的主要矛盾,也有可能是次要矛盾。只不过爆发了。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也可以互相转化。如一起矿难是事件性新闻。而探究矿难频发的原因,就成了非事件性新闻的选题了。
正如美国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策所说:“有时候,一种长期持续加温的情形会突然成为讨论和注意的主题。学家或许把这种情况描述为某种观念,这种新观念意味着某个时代已经到来。它一旦到来,媒体马上开始穷追猛打。”
由上可见,非事件性新闻和事件性新闻相比,就像是水底的暗流和水面的浪花。非事件性新闻所关注的是社会一个时期的较主要矛盾,是读者的真正关切所在,因而做好非事件性新闻,就能够更好地引领舆论。
二、非事件性新闻的挑战
与事件性新闻相比,非事件性新闻更挑战记者的发现力,他要发现能引起社会上大多数人兴趣,但以前从未被注意过的事物。完成一个非事件性新闻报道,就是揭示“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潜在新闻的过程,也是从低级报道向高级报道的跃升过程。
如每年春天。杭州街头都会摆出很多现炒龙井茶的大锅。店家利用现炒龙井的表演大摆噱头,宣扬茶叶的新鲜。然而,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记者却打了一个问号——这样炒出来的茶好吗?采访了几家著名的茶厂后,果不其然,专家介绍,茶叶炒制需要多道工序,现炒茶根本不可能做到。掌握这一信息后,记者马上写出了《现炒茶都那么香吗?》一文。这篇非事件性报道见报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如果没有发现力,没有独立思考,这样的独家报道何以发掘?
三、做好非事件性新闻的思路
怎样增强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认为要打好两张牌:一是做硬,彰显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性;二是做活,突出细节、故事和人物,把非事件向事件性转化。
1 做硬,在突出新闻性上下工夫
一条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关键在于其中的含金量多少。非事件性新闻虽然是非事性的,但正如上文所述,它往往反映的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热难疑点,新闻性毋庸置疑。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把它的新闻性尽可能地发掘出来。怎样突出非事性新闻的新闻性,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思路:
(1)找悬念:以悬念牵引,凸显新闻
在杭州钱塘江边,有一栋高4l层的电信枢纽大楼,建造之初曾是浙江第一高楼。然而,这个第一楼却5年多未能建成,一直赤膊立在江边。于是,一个传闻在杭州乃至浙江越传越火:“浙江第一楼一杭州第二长途通信枢纽大楼造歪了,要炸掉了!”尽管谣言沸腾,却一直没有人出来作一澄清。浙江第一楼似乎真的在众人口中摇摇欲“歪”。
2003年8月开始,《钱江晚报》派出多名记者,对歪楼进行了长达2个多月的调查,最终形成了《破解浙江第一楼之谜》的独立调查报道。在这个报道中,一开始就牢牢抓住楼有没有歪这个最大悬念,通过走访现场、业主、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纪检部门等多个单位,在澄清了工程为什么工期漫长、有没有腐败现象等诸多问题后,最后记者邀请权威第三方实地检测,以铁的数据,击碎了歪楼的传言。
由于整个报道始终紧扣悬念,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剥开了第一楼之上的重重迷雾,所以充满了张力,刊出后收到了热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