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的现实基础
2013-10-04 01:12
导读:新闻传播论文毕业论文,论中国当代新闻理论的现实基础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摘要】
当代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矗其现实基础包括如下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
【摘要】
当代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矗其现实基础包括如下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思想;中国理论在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精华;中国当今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实践。
【关键词】当代理论;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近理论;实践
这里所说的“当代”,并不是史学上通常约定的“新中国建立以后”,而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直至“当下”这样一个下限不断延伸的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将上述时段区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本文中的“当代”,更多地是指“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
中国当代理论,与当代中国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生生不息的实践相联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有着自己的诸多特点:一是体现出鲜明的当代性。既然是中国当代理论,那么它就必然摄入只有当代中国才有的理论内容。必须思考和回答中国当代事业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重大的、现实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当代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它绝不会远离当今社会现实、远离生动活泼的实践。当然,上的理论无疑也会呈现出与它所处的相对应的当代性,但是,中国当代理论在体现当代意识方面,其自觉程度无疑强于以往。二是内容上表现出丰富性。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开放的深入,“地球村”时代的到来,我国加入WTO,这些重要事件或重要因素都促使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变得更为丰富、更为复杂。与此相联系的是,实践也体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观。中国当代理论感应着时代脉搏的跳动,它是对当前新的实践的概括和理性升华,因此必然呈现为较以前更为丰富复杂的形态。三是吸纳新知的节奏加快。以2001年为例,在传播理论领域,一些刚刚出现的现象、实践,很快就进入了理论者的视野,并且每每成为热点。曾经有论者对2001年的传播理论研究热点进行过如下描述:理论研究向纵向发展,
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研究得到加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掀起研究热潮,传媒经营管理研究持续升温,资本市场研究成为时髦话题,加入WTO对我国传播业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传媒集团研究开始转向,紧密联系实践的传媒市场定量研究得到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媒体霸权研究引人注目,媒介批评进入“预热”阶段。?①这说明,以往长期存在的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正在改变。四是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开放性。中国当代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纵向来说,它继承了以往理论中的精华,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思想(这是中国当代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中国历史上的理论中至今依然有价值的部分。从横向来说,中国当代理论广泛借鉴世界范围内理论研究的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先进的研究,从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还放开眼光,从传播学、舆论学、
社会学、心等诸多相关学科中广为吸收学理的养料,借此拓宽研究视野,提高本领域的研究水准。五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频度加快,由于实践的不断出新,因此,中国当代理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前提下(党的三代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及其观中,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时代内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直面新矛盾,研究新问题,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格。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实践面前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这就再次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存在决定意识。作为观念形态的理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必须与经济、社会以及实践的发展同步前进。这是整个理论当然也包括理论衍变、发展的一条客观。?
中国当代理论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矗其现实基础包括如下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三代领导人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当代理论来说,既是带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其学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是其思想的理论基矗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工作进行过一系列准确而深刻的论述,形成了自己完整的思想。他们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考察,阐明了自由出版物和现实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揭示了活动的某些重要规律;他们科学地阐明了舆论的力量,并进行了发挥舆论力量的成功探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关于党报性质的论述,也依然适用于中国今天的党报、电台和电视台。他们还为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中的报刊现象提供了许多范例。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又将它继续往前推进。他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提出了党性原则这一重要命题,并对此进行了系统论述,党性原则后来成为我国事业历来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他对于真实性的鞭辟入里的精到见解,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极具可操作性;他要求报刊广泛而经常地向全国介绍范例和典型,注意发挥“卓越的范例”和“榜样的力量”的引导作用——这一切,对于今天的事业和实践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中国当代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也有些观点,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本身是处于发展之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思想也有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列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某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例如他所提出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毫无疑问就是一种创造,而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也顺应时代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思想。他所提出的报纸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方式”的命题,“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和“要家办报”的著名主张,关于在宣传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的思想以及对“实事求是”所作的经典解释,关于党报风格的重要论述,关于大力倡导宣传的优良文风、反对党八股的精辟见解,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宝库。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样为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宝库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对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作有着精深的思考。他提出了“桥梁”说,要求传媒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他提出了“竞争”说,主张在党所领导的传媒之间展开平等的竞争;他提出了“客观”说,要求报道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他还提出了“代言人”说,要求记者甘当人民的代言人。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从大局着眼,从阐明四项基本原则、安定团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错误思想倾向等等重大问题入手,对包括工作在内的整个思想战线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求,为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邓小平为新华社《经济报》所作的“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以战略家的眼光,对处于信息时代的传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喉舌”论加以发展,提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③这一论述同时强调了传媒两个方面的喉舌(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的喉舌)作用。二是提出了“舆论引导”这一极为重要的命题,并围绕这一命题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三是对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提出了科学的构想和严格的要求。
此外,周恩来、陈云、胡耀邦、陆定一、胡乔木、李瑞环等领导人,也就和工作提出过很有价值的见解,都为思想宝库提供过十分珍贵的财富。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是我们须臾不可偏离的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不断地增添着新鲜的内容。这些,都是中国当代理论坚实的学理基矗
二、中国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华
中国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许多精华,有许多历久而不失其价值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成果。在中国近现代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条线索。
循着第一条线索,我们看到,洪仁玕、王韬、梁启超、徐宝璜等人关于的见解是颇为引人注目的。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问世。他在该书的“篇”中提出,报纸的功能主要是:
政治传播功能(“上下情通,中无壅塞弄弊者”),舆论监督功能(“民心公议”、“”以泄奸谋”),信息传递功能(报道“各省物价低昂,事势常变”,“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人伦教化功能(“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昭、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王韬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中提出,新报之益有三;一曰知地方机宜也,二曰知讼狱之曲直也,三曰辅教化之不及也,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激进的报纸的功能。康有为思想的创新之处:一是关于政党报刊的论述,二是关于控制的论述。梁启超提出的本报(《时报》)论说“以公为主”、“以要为主”、“以周为主”、“以适为主”,本报纪事“以博为主”、“以速为主”、“以确为主”、“以直为主”、“以正为主”的观点,触及了活动的某些内在规律,可说是别有意味。与梁氏同时代的还有谭嗣同和严复。前者的“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揭示了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盖方今急务在兴民权,欲兴民权在开民智”的主张,赋予传媒以“开民智”的神圣使命,无疑透出一种灼见。严复《国闻报缘起》中的“一曰通上下之情,二曰通中外之故”,在界定报纸功能时表现出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堪称至理名言。孙中山思想中最有自己特色的部分是他的“舆论归一”的主张,这一主张是他的政治理想的体现。章太炎认为,作品须以事实为本,评论要有独立见解,如此方足以匡国政而为史官取材。在他看来,“以事实为本”,是发挥“匡国政”功能的前提条件。这一概括表现出深邃的历史眼光。徐宝璜的《学》,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对于学之重要问题,则皆有系统之说明,而讨论报纸之性质与其职能,及定义与其价值,自信所言,颇有为西方学者所未言及者。”在对西方理论有所借鉴的基础上,更多地体现出创新的精神和理论研究的系统性。
以上所列对中国近现代理论建设作出过贡献的人士,呈现出诸多共同特点。首先,他们的学理研究(包括出于政治的需要对所作的论述)或者实务操作,大抵都受到过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其次,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学理思考,在理论的某些方面进行了颇有真知灼见的论述;最后,他们的一部分见解,在今天我们从事当代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中国近现代理论研究中的另一条线索所涉及的人物,既有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这样的著名学者或记者,又有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刘少奇等革命家。他们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的影响,因而在论及问题的时候,体现出很强的洞穿力。邵飘萍著有《实际学》。他认为,学是一门“处世穷理之学,不独记者所应具,即多数国民最好亦能使之相当了解”。?④李大钊认为,“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现在的纸,就是将来的历史,历史不应是专给一姓一家作起居注,或专访一方面的事情,应当是注重社会上多方面的记载,纸更应当如此。”从这一段论述可以看出,实际上就是要求传媒扩大报道面,而不是只把眼睛盯着少数几个人。1931年10月23日,瞿秋白领导的中国学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学的学术团体。成立大会宣言指出:“之发生,是依据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的整体,是基于被压迫的广大的万万千千的社会群众。所以我们除了致
力学之科学的技术的研究外,我们更将以全力致力于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学之理论的阐扬。”这一宣言公开亮出了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学理论”的旗号。邹韬奋在筹办《生活日报》时提出了一系列设想:(1)广博的言论;(2)统一性;(3)广泛性;(4)研究化;(5)文字大众化。与邹韬奋同时代的范长江在价值问题上有独特的看法:“第一条,必须是事实”;“第二条,必须是新的事物”;“第三条,的代表性”;“第四条,有利于人民”。?⑤将是否“有利于人民”作为衡量事实价值的重要标准,这是一种颇有创见的思考。毛泽东、刘少奇、陆定一不仅是理论家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理论观点已成为中国学的重要内容。
由此可见,中国当代理论的学理基础是相当厚实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当今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实践
实践有力地支撑着。这是因为,实践是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对实践有着指导价值的理论,源于丰富的实践,是对实践的正确概括和。离开了实践,就不可能有任何科学的理论。
中国当代实践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的实践?
一般认为,业务主要包括采访、写作、编辑、制播等等。业务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相应的,在从事业务工作的时候,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理论固然并不涉及业务的操作层面,但理论却必须对业务的新探索作出理性思考和概括。?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市场体制建立以来,广大受众对传媒和事业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受众的这种要求往往又难以得到完全满足。这样一种矛盾迫使传媒和事业,除了从体制的层面进行某种改革以外,在业务的改革方面明显地加大了力度。正因为如此,工作者在业务方面进行新探索的频度大大加快。?
在采访方面,体验式采访在一些场合常常被采用。采访者除了进行一般意义上的采访以外,还以特定的角色身份出现,注重于捕捉被采访者特定的心理体验。在这样一番采访的基础上形成的作品,并不完全恪守客观报道的原则,而注重于突出采访中的心理体验。在中国大陆,为了获取特定群体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记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打入此类群体,进行卧底采访,这已经不是绝无仅有的事情了。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
在写作方面,文体的概念常常被突破。报纸在传统的消息、通讯、评论3种文体之外,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难以命名的文体。1997年7月间,《新华日报》推出了一组7篇系列报道,总题为:“苏锡常:关于结构调整的对话”。这组报道的每一个单篇,都由“调查实例”、“记者观察”、“领导观点”、“学者点评”4个部件构成。每篇文章已经没有任何起承转合的文字,而只是4个部件的这样那样的组合。这一组报道,既不像消息,也不像通讯,当然也不属于评论,可谓“四不像”。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就不难从报纸媒介上发现这一类“非驴非马”的新的文体。
考察原有的文体,我们也会有新的发现:由于工作者存在着突破固有文体、进行文体创新的意图,并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切实的努力,因此对某种文体进行细分,难度已明显加大。
(二)传媒经营的实践?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传媒逐步走向市常到为止,国内传媒市场已经形成。?②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传媒的经营不断得到增强。?
传媒的经营包括:?
一是产品和其他信息产品的市场销售。这一点报纸媒介表现得特别突出。在一定限度内扩大报纸的发行量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报纸的力是以一定的发行量为基础的。现在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加以研究的是:报纸的发行量与影响力、与经济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二是广告的经营。对于传媒来说,广告和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广告经营现在已经成为传媒经营的重要内容,广告收入已经成为传媒生存和的最主要的经济支柱。在传媒内部,广告部门的地位有所提升,广告经营队伍有所加强,广告的研究开发逐渐得到重视。传媒研究应当将传媒的广告经营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内容。
三是其他产业的经营。其他产业的开发,有些是充分利用传媒现有的设备,承揽印刷加务,信息处理加工业务;有些则是进行房地产开发,或者经营、宾馆、餐饮等业务。总之,传媒除经营传媒产品以外,经营其他产业,目的是为了增强传媒的经济实力,获得传媒发展所必需的巨额资金。
四是资本的运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资本的媒体难以为继。吸纳资本,事关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大计。曾经有人将传媒的融资方式形象地概括为如下两种:一是“传媒办公司”,再将公司所获得的资本反哺传媒;二是“公司办传媒”,公司出资进入传媒资本运作的层面。通过上述两种渠道,传媒都可以获得资本,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相同的;然而,传媒的自主权情况却不大一样。通过第一种,传媒获得了资本也保留了自主权;而通过第二种方法,传媒获得了资本却失去了自主权。1999年初,四川电器公司以93%的股份收购了《成都商报》的发行投递公司,与《成都商报》共同经营该公司。四川电器公司取得了《成都商报》10年的独家代理发行权,而《成都商报》则凭借该公司的经济实力“借壳上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资金。这类尝试,既为传媒的发展赢得了丰厚的资本,同时又将对于资本的回报严格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应当说是可取的。
在传媒融资的上,在当前情况下,主管部门作出了相应的新规定。据新华社2002年1月15日报道,中宣部、广电总局、出版总署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深化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作了进一步部署。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大家关心的出版广播影视业融资政策作了介绍。我国的媒体由国家经营,不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宣传部门经批准可在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融资,其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团控股,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投资方不参与宣传业务和经营管理。发行集团经批准可吸收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由本集团控股。由此看来,我国媒体由国家经营,不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在这一点上是毫不动摇的。新的变动:一是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宣传部门可在规定的部门融资,这些有关部门的资金能量将得以释放;二是明确规定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经营部门可以吸收业外资本,但仅限于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三是对发行集团在融资政策上更是有所放宽,准予吸收境内国有资本、非国有资本和境外资本。
过去的理论研究,在传媒的经营问题上投入的力量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三)管理工作的实践?
有管理者就有被管理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一对矛盾。事业由于事关舆论导向,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因此总是理所当然地受到党和政府以及有关管理部门的严格管理。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是未来也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民主化的推进,各方面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运用,等等),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必然有所调整。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套管理方法来管理今天的工作,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的。主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对走向市场以后的传媒进行有效管理的某些经验。正在探索加入WTO以后对传媒进行管理的应对策略,对事业的管理工作的探索也已经全面展开。管理工作者所进行的管理实践和理性思考,虽然不一定成熟,但无疑应当进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对于主管部门来说,如何遵循意识形态规律、内在规律和传媒市场规律对事业进行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这是今后很长时间内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事业管理,也还存在于传媒的内部。通过对内部各个层次和各个部门的管理,将人力、资金、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合理整合,调整到最佳状态,传媒方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提高受众的满意度,扩大市场占有的份额。湖南广电对频道和栏目资源配置、节目和影视剧生产销售、财务预决算、产业经营开发等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实现“频道竞争,精品上星,末位淘汰,整体提升”,把7个频道的精品节目捆绑上星,创造湖南
广播电视大品牌。?⑥这可说是事业内部管理的有益尝试。
中国当今实践是如此丰富,令人目不暇接。实践总是向理论研究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也总是能够引发理论工作者的深入的理性思考。也许可以说,这是当代理论能够在较高的层面上不断发展的肥沃土壤,它有着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但是,实践总是相对芜杂的,在对它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做加工整理、去粗取精的工作,以从中揭示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这正是理论研究工作价值之所在。
注释:?
①刘鹏:《在实践发展中寻求理论创新——2001年传播理论研究热点综述》,《记者》2002年第1期。
②请参见丁柏铨:《论传媒市撤,《记者》2002年第4期。
③1989年11月28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办的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见《求是》1990年第3期。?
④徐培廷裘正义:《中国传播学说史》第322页,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⑤同上书,第1034页。
⑥薛颖旦、张粉琴:《看电视湘军如何打造“传媒航母”》,《新华日报》2000年5月23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