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 本文利用1998年ETM、TM卫星数据图像,开展广西刁江流域遥感①,根据环境地质的影像特征信息,勾划出实地分布现状,指出它们的危害性,提出了环境地质的防治对策与建议。为环境地质实地调查和环境地质综合整治提供可信的依据。
0、前言
为配合“广西区域地下水调查与环境地质综合整治示范工程”,考虑到常规地面调查经费严重不足,时间紧迫,调查面广内容较多,常规地面调查难以满足工作要求。决定对广西刁江流域开展环境地质遥感调查工作,工作比例尺为1:10万,利用1998年ETM、TM卫星数据图像作为调查的辅助手段,遥感解译调查的重点环境地质内容是:水土流失、石漠化(岩溶)、内涝与干旱缺水、矿山环境地质等的分布现状。
经遥感调查查明了广西河池市、宜州市、都安县、南丹县等地,环境地质对刁江(中上游)流域造成的危害及分布位置,为“广西区域地下水调查与环境地质综合整治示范工程”提供依据。
1、环境地质的影像特征
1.1 水土流失的影像特征
在TM、ETM影像图上,呈浅红、紫红色,局部夹少量的绿和翠绿色,色彩相对均匀,分布独特并集中,醒目;呈斑块和颗粒纹,以板根状、狭窄的长条状和不规则状为主;水系不甚发育,多以稀疏的单条溪沟为主;分布于峰丛、峰林洼地和硫酸盐岩与碎屑岩山体交换或衔接的部位。地表植被覆盖程度较差,裸露率为±80%。
1.2 石漠化(岩溶)的影像特征
在TM、ETM模拟真彩色图像和微机处理图像上,石漠化具有色彩丰富,形状、影纹、地貌等影像特征清晰。
模拟真彩色图像:石漠化呈灰红、暗灰色彩。分布形状呈不规则的棒状,分枝棒状、块体状、具花生壳纹或斑点影纹,以峰林、峰丛、峰丛洼地为主,与实地景观较为接近。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3 内涝的影像特征
在TM、ETM影像图上,呈浅红、紫红色,带翠绿色彩;呈斑块和颗粒状影纹;水系不甚发育,以单条溪沟为主;形状呈狭窄的条带状和不规则状为主;地貌上多为峰丛、峰林洼地。其醒目的解译标志是:洼地周围多有岩溶高峰丛和碎屑岩高大山体环绕,而洼地中仅有一个狭窄的出水口,影像上反映为明显的聚水洼(盆)地。
1.4 干旱缺水的影像特征
在TM、ETM影像图上,呈浅红、紫红色,带绿、翠绿色;色彩分布相对均匀,呈斑点、斑块状影纹;水系不发育,局部地段可见单条溪沟;形状呈不规则的狭窄条带状;地貌上多为峰丛、峰林低缓的洼地。其醒目的解译标志是:低缓的洼地中周边多有岩溶峰丛和碎屑岩山体断续环绕,局部地段仅有一些“望天”水塘、水洼分布其中,影像上多数为明显的“田高水低”反映。
1.5 矿山环境地质的影像特征
在TM、ETM影像图上,呈浅紫、紫色,色彩分布不甚均匀,以斑块状影纹为主;水系相对发育,如:矿山区域内可见岩溶暗河、分支水系;其次呈不规则块体,长条状。地貌上以碎屑岩山体为主,岩溶地貌仅见于局部地带,其醒目的解译标志是:呈浅紫、紫色的色彩斑块即:“人为采掘痕迹”反映明显。
2、环境地质的遥感调查成果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刁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面积统计表 表1
2.2 石漠化的划分标准及分布现状
石漠化是指碳酸盐岩地区由于人为作用而导致地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侵蚀、土层变薄,从而使基岩逐步裸露,地表呈现荒漠化景观的过程,其结果是耕地土层丧失和基岩大面积的出露。根据《黔南~桂西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和《1:50万广西环境地质调查》的石漠化程度划分标准,见表2。
石漠化程度划分表 表2
刁江流域裸露岩溶与碎屑岩石总面积3601.20km2。有岩溶面积:3051.20km2;石漠化总面积637.79km2。其中,重度石漠化面积:196.83km2、中度石漠化面积:149.93km2、轻度石漠化面积:291.03km2;河流水库,水塘面积:约7.0km2;碎屑岩石面积:550km2。石漠化分布现状和危害范围,见表3。
刁江流域裸露地区石漠化面积统计表 表3
2.3 内涝的分布现状
刁江流域都安县拉烈、百旺、加贵、拉仁等地内涝的情况,经遥感解译后,利用Mapgis软件进行了面积统计,其结果,见表4。
刁江流域内涝的面积统计表 表4
2.4 干旱缺水的分布现状
刁江流域宜州市北牙、龙头;都安县拉烈、板岭等地干旱缺水的情况,经遥感解译,利用Mapgis软件进行了面积统计,其结果见表5。
刁江流域干旱缺水的面积统计表 表5
2.5 矿山环境地质的分布现状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刁江流域矿山环境地质的面积统计表 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