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2)

2013-05-17 01:13
导读:亦复如此。因此,最近几千年来,由于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时期以来我国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根据历史上的旱
亦复如此。因此,最近几千年来,由于寒冷气候期经历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温的幅度越来越大,时期以来我国气候干旱化的程度愈益加重。根据历史上的旱涝记载,我国北方在9世纪以前,干旱年份出现的几率不超过17%;9~14世纪增加到27%;15~17世纪上升到43%;18世纪则为46%,干旱年份几乎隔年出现。若以1000aA.D.为界,将最近的2000a分成前后2期,那么前期干旱的年份共计350a(占35%),湿润年份共计650a(占65%),显然以湿润为主。后期900a间,干旱年份为580a(占64%),湿润年份只有320a(占36%),显然以干旱为主。尤其是处于明清小冰期间的1431aA.D.~1820aA.D.的390a间,旱期竟长达320a[(5)]。图1b中最近几千年干旱及大风出现次数的曲线再现了日益干旱的趋势。
    如果将我国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与历代王朝的兴衰荣枯进行对应分析,发现,正是由于2000多年来温暖湿润气候期的不断缩短、寒冷干旱气候期的不断延长和干旱化程度的日益严重,才一次又一次引发了塞外游牧步步深入到黄河—长江流域。



  3 气候变化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中的作用
    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鸿儒董仲舒(179aA.D.~104aD.C.就在著名的《对贤良策一》中提出了试图解释天人关系的“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董仲舒是将其天人感应说作为建立封建神学体系基础、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根据,是唯心主义观点,应当遭到人们的摈弃。然而他从天人关系出发考虑自然界变化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能说绝无可取之处。尽管天不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感应上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更不表示天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然而,自然界的变化,尤其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对于从事农耕和游牧的民族来讲,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古代,不可能不对其生产效率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势的强弱、社会的治乱、王朝的更替乃至游牧人与中原农耕世界的关系。当中国北方的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旱以后,以为基础的中原农业王朝必然受到自然灾害袭击,农业歉收,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阶段矛盾激化,国势一天天衰微。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冷变干同样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游牧民族面临牧草枯竭、水源干涸、生态恶化的严重威胁。他们向南部的农耕世界发起攻击,寻找扩大新的宜牧地区。尽管游牧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军事组织才能和的数量、素质方面都落后于农业民族,但其强悍的民族性格、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军事优势是农业民族所无法比拟的[(6)]。而此时,中原农业王朝又因国势衰微无力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势,弃都南逃,偏安江南,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由于寒冷气候周期的延长和寒冷程度的加剧,促使北方游牧民族向农耕世界的进攻,中原农业政权步步退却,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统治农耕世界的王朝。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寒冷气候结束之后,温暖气候期接踵而至,黄河流域气温回升,降水增加,农业复苏,经济发展,国势增强,出现太平盛世。游牧人退出中原,重返这时同样水草丰美的草原世界。两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彼引进行和平友好的经济、交流。
    应当指出,历史发展,包括王朝的兴衰更迭、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进北撤等,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的变化只是诱发因素,只能决定其发展的方式、方向、速度和进程。在历史过程中,应该承认气候—生态—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或反馈机制对于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纵观2000多年的历史,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变化等,都与气候上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之间呈现出大体同步的相关或共振关系,而且不只局限于一朝一代或某一特定时段。因此,中国历史发展与气候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各册有关部分
    2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B辑),1973,(2):226~256
    3 徐馨,等.全新世环境.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28
    4 贾兰波,等.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中的动物群.文物,1977,(6):41~49 
    5 郑斯中,等.我国东南地区近2000年气候湿润状况的变化.见:中央气象局研究所.气候变迁和超长期预报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29~32
    6 世界历史编辑部.吴于廑谈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世界历史,1983,(1):10~16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GRATING SOUTH OF THE NOMADIC 
NATIONALITIE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CLIMATIC CHANGE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grating south of the nomadic nationalitie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climatic changes is studied.In the warm period the nomadic nationalities dwelt in north of the Great Wall lived together in peace with the agricultural nationality dwelt in the Central Plains (comprisi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However the in cold period the nomadicnationalities lauched an all-out offensive on agricultural world because the for age grass withered,the water source had dried up in the prairie.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entral Plains the agricultural world wasalso hit by the cold climate,the agriculture drop in production,the economy depressed,the national power declined.Thus,they cannot sustain the blows from nomadic world.Because the period of cold climate got longer and longer,and the degree of cold climate got bigger and bigger inrecent 2000 years,the extent of migrating south of the nomadic nationalities became larger and larger.In fact as early as the Han Dynasty 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s world"had been founded.The theory is the concentrared expression of feedback machanism ofclimate-ecology-economy-society. 

   

 Key Words:Nomadic nationality power;Climatic change;Migrating south

上一篇:海洋天然气勘探开发进入新时期 下一篇:没有了